我们生前“通一经”的志向半途而废,就此葬送了学问生涯,而身死之后,不但先师尸首未曾寻得,连个死因都扑朔迷离,探访得不清不楚。真是做人不精,做鬼不灵,还哪敢去投胎。
您说,我们看见了有师门大仇的李斯,岂能不瞋目裂眦,欲杀之而后快!今日只是痛揍一顿,实难舒我们心头之恨。”
听到这里,我才大致体会到班缓他们的心情,也理解了他们此前为什么迟迟不愿再入轮回。
但班缓所言此事特别重大,可绝非寻常普通的那些未曾解开的私怨私仇可比。那类心结,平常手段即可超度,而焚书坑儒这一类大事,仇怨深重,又牵涉众多,绝难轻易化解。
仅以性命来看,直接关联的,就有数百条人命,若是前后联系,算上因挟书律被族诛之人,因各地盗匪横行惨遭灭门之人,牵连进来的,人数总有数十万条之多。
这又是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其中还有诸多曲折幽微,诸多了殊不可解之处,非得两造对质,搞清楚原委不可,这样看来,非得请远公和陶师开示不可了。
我对班缓深做一揖,请他们暂时呆在封禁之地内,稍安毋躁。陶师看我出了封禁之地,知我已经对谈结束,连忙朝我挥挥手,接着带我来到坛中,见了坐在主座上的远公。
陶师侧向坐,又指了指对面的一个蒲团,两位父执前辈当前,我不敢坐下,只在一旁站定,只三言两语,择其精要,转述了班缓所言。他们原就知道的史实,自然不必再说,至于“丙吉问喘”这类弯弯绕,更是不必提及。
远公听罢,只见他神色凛然,现出敬重有加而又满眼慈悲的神情,看了看陶师,征询般的问道:“看来这桩公案,今日还是应在我们手上,将它做个了结。”
陶师只点了点头,于是离了座,和我分头去把李斯父子、班缓那群儒生分别请来坛中,到齐之后,八九条魂灵个个立在远公座前。
座前空间并不大,仅容三四人而已,只见这些魂灵挤成一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倒也不显得拥挤。
但班缓等人对李斯父子仇怨深重,碍于远公座前,不敢造次,只把眼望着远公,看他怎么说。坛内那些等待化度的鬼物,也齐齐把眼往远公这边望,静静旁听。
远公见两造人已到齐,启言道:“六百余年前,李斯丞相首倡,又亲自主持,开立乾坤大坛,曾救度众多死难,可称劳苦功高。”
李斯听到这里,只轻轻摆正了身体,平静的颌了颌首,听远公继续说下去:“但你当时有一大错失,埋下了后来大坛倾覆的发机。这几百年过去了,你可曾搞清楚其中缘由?”
李斯答道:“福道人东逃当日,我正值休沐,第二日当朝之时才得知此事。
这福道人,亏得秦皇还对他信赖有加,竟然率尔崩逃,致使阴坛柱折,大坛倾覆。此事虽然惨烈之极,令人哀痛莫名,但实与我无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