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兰和易教授讲了前面成人识字班的准备工作和开班情况,说了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式,又总结了一句,
“这里和华国国情相差极大,我们的之前的经验和方法,有些适用,有些不适用,但坚定目标后,找到他们的需求,因地制宜、灵活处理是两个不变地万能方式。”
易教授放下已经吃空了的饭盒,擦了擦嘴,“现在是技术短训班的科目问题,你说说你的想法。”
“这里农业人口多,成人识字率不到5%,少年儿童识字率不到20%。因为人员分散,学校少,成人识字班在农村目前开展的也非常困难,技术短训班,农村人不识字参加不了,也没有多大兴趣。”
“哦?”
“现在短训班的科目都和农业无关,农民也不会感兴趣,没兴趣,就没动力。”
“嗯”
“我想着,是否可以在技术短训班里增加农业科目,或者在农村地区,就以农业科目为主。
这事放以前可能不好办,他们都觉得天生天养,不怎么好好在地里花功夫,就是想下功夫,也不知道下哪里。
这些年下来,您和您的团队将粮食产量提高了很多,还种出了这原来活不了的蔬菜,如果能教一些简单的种植方式给他们,他们会看到希望,有动力,愿意学,这样……”
“他们就也会愿意识字了,边识字边学种田。”易教授接了下去。
“是。”
易教授这么容易就能理解穆兰的想法,穆兰并不惊讶。易教授虽说是做农业研究的,但他不是在华国实验,是亲身到黎国来,经历了数十个季节的变化,亲自走了不同的地区,在田间,在地头,去寻找适合这里天气土壤环境的作物,去一点点改善产量。
易教授是将研究和现实结合的非常好的科研人员,不会高高在上只在实验室里活着。科研是为了改变人类的生活,而不仅是只仰望着遥远的星空。
穆兰和易教授一起聊了很久,哪些技术是可以快速掌握的,哪些语言和文字是在基础种植中必须要掌握的,还有哪些可能会带来明显改变的……
当穆兰离开时,已经到了中午,穆兰收获了好几页、满满的记录,这些都是两个人在讨论中的想法。
当圣诞节要来到的时候,穆兰在黎国已经来了半年多了,成人识字班、在黎国几个城市和津都周边几个农业生活区开展起来,数量还不算多,结业率却远远超过预计。
最早的几项短训班已经接近尾声,为了第一批短训班的学员能获得工作,穆兰和祝涛已经和华国援建公司、华国私人投资公司以及黎国新兴公司联络了一段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