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些是送给您的,零散卖二十五文一斤,十斤以上二十文一斤。”杨小麦考虑过,大米十五文一斤,粉条的价钱肯定要高些,番薯面六文一斤,大批量做需要买很多用具,早期盈利不大。
“午饭前送十斤来交给后厨就可以,钱先给你,我要去集市了。”说着递给杨小麦两串铜板就要出门。
“管家伯伯,家里没有了,明天要送去县城,后天也不确定,晚两天行不行?”杨小麦歉意的告诉白管家。
“这个粉条卖到县城去了?”白管家停住了脚步。
“别人订好的,明天第一次送。”这种白瞎话杨晨旭听的太多了,白管家每回都信。
这回白管家掏出了一两银子。“焕城阿,我订五十斤,后天送来。”
“管家伯伯,我家八个人一天只能做二十来斤,一天送不了这么多,银子还是等粉条送来了再给吧。”杨小麦很想接那小锭银子,嘴上却假意往外推。
白管家把银子塞到她手上,沉着脸说:“你脑子怎馄饨了,卖兔子时的机灵劲呐,后天先送二十斤来。”
杨晨旭跟着杨小麦去集市,一路上时刻偷笑。“有什么乐的,银子又不是白给我们的,要拿五十斤粉条换的,知道做这么多粉条有多累吗?”杨小麦得意的数落。
订出去这么多粉条,用小锅小砵做肯定不行,可是大锅他们也扛不动,再说一大锅开水太危险,得想想别的办法;大小木盆木桶还是要多买几个,最主要的是番薯面。
集市上卖东西的村民很多。“大爷,你这个薯面怎么卖?”一个四十多岁的老汗坐在扁担上,面前摆放两袋薯面。
“五文一斤,你要多少?”比粮铺少一文,能不能再便宜点?
杨小麦没有马上称面,而是和老汉聊起天。“大爷,你是哪个村的?我从县城过来的时候看见大片的番薯地,这里做薯面的人家很多吧?”
两个白皙的半大小子和他谈番薯,老汉咳嗽了两声回答:“你是从县城过来看到的就是我们河西村了,没有水田全靠地里番薯填肚子,薯面自然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家里的吃穿用度都靠薯面换些铜板。”
“大爷家一年要做多少薯面呀??”杨小麦想先了解一些原材料情况。
两个孩子一看就不像会吃薯面糊糊的人,没事瞎耽误功夫。“做薯面要洗要磨碎要赶大太阳天晒干,入冬之前能做多少是多少,各家各户都会种十几二十亩番薯地,要是烂在家里就太糟践了。”
“大爷,你这些我全买能便宜点吗?”杨小麦真不忍心还价,但买卖中讨价还价的习惯不能丢。
“你咋要这么多,这可没有白面好吃。”还以为他们是随便聊几句,没想到真要买,有必要提醒一下。老汉确定她不是开玩笑,便以四文半一斤全卖了,总共二十六斤合一百一十七文钱,两个装面的大袋子另外付了十文。
两个人背着薯面拎着大小木盆木桶,回家全身都湿透好像没感觉太累,二十多天来吃得饱睡得着,除了脸色红润长了肉肉,力气也长了不少。
做粉条要赶太阳晒干,磨刀不误砍柴工,操作方便顺手能省时省力,为了不耽误时间,许多田和万家富在竹阴处铲了一小块平地,用泥巴和石头垒炉灶,晒衣杆架跨在炉灶上方,绳子穿过小木桶柄吊挂在晒衣杆上,大木盆也搬过来倒满凉水,所有准备工作做好了。
杨小麦先做好一盆勾芡晾凉,之前筛面的竹节筒太小,买了个小木桶更替,还专门买了个鞋锥子烧红后在小桶底部烙了很多洞,这样漏出的粉条粗细均匀。
他们力气太小,只能一小盆一小盆揉好面倒进木桶,这个工序交给许多田;把面筛到开水锅这道工序比较容易烫伤,杨小麦不放心其他几个孩子,自己亲自操作,捞面出锅也要很小心,万家富当仁不让站在炉灶边,晒面的三个男孩在阳光下跑进跑出,炉灶里要烧大火,杨真真争抢着要去添柴,这个炉灶有点大,她人太小又没做过家事,让她和宝儿去陪小红说话。
二十六斤薯面做了一个多时辰,没有一个人说累,反倒是讨论起下次做怎么方便省时。午饭虽然推迟了点时间,当吃到荷包蛋煮粉条时,满心满脸都透着幸福,再美美的睡个午觉,哇塞,竹林生活太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