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乃前元数学家所着。”陈楚告诉他们这书的来历。
前世就有关此书的传说,说是在清朝年间的扬州,有位落榜学子意外挖到一本古书,就是这本《四元玉鉴》,随后这本书传遍扬州。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本古书不仅少有人懂,更重要的是,这本古书的发现,论证了在当时,中国数学的最高成就——竟足足领先了世界整整五百年。
在当时,可以说高斯就是“世界”,所以说领先世界五百年也不算夸张说法。
这本书也有一个传世较广泛的题目。
说九百九十九文可买一千个甜果和苦果,已知十一文钱可买九个甜果,四文钱可买七个苦果,那么九百九十九文可买甜果、苦果各多少个?买甜果、苦果各需多少文钱?
只需要用一元一次方程就能够轻松解出来,十分简单,但越是简单的题目越经典。
除了这个名题目之外,奇书讲的究竟都是些什么内容?
陈楚怀着探索的心,随手打开前面的某一页,“就让妹夫我来替皇兄们见识一番。”
首先映入他眼帘的就是一串文字解释:大明某地的衙门找人筑堤,需官司差夫一千八百六十四人筑堤,第一天只差六十四人,次日转多七人,后来每一日都如此,问筑堤需几日?
他看了看这道题目,笑了一下,然后又看向朱棣他们说道:“不如先让妹夫我先来考考各位皇兄的算数能力。”
这道题其实就是考了个等差数列,根据公式逆推就可以了,不过这都是现代的计算方法,古代人哪有那么快。
“这……”
几个皇子飞速心算,而这已经超过了陈楚心中规定的时间,无人应答,于是他说:“还是我来揭晓答案吧,应该一十六日。”
朱棣问道:“妹夫,这书里可有解题方式?”
陈楚翻到后面一页,果然看到了解题方法:
“立天一元为茭草底子,如积求之,得一千八百为益实,六十七半为从方,三半为从隅,平方开之,得茭草底子一十五束。加一即日数。”
朱樉耳朵听着,眼睛却都迷了。
连朱棡也说:“当真是搞不明白。”
而陈楚看了也是感觉白看一样,但钻研的性格让他仔细分析着这段解答。
天元应该是未知数x即未知的天数,茭草底子比作的应该就是过去拿草算数的算筹,陈楚大胆猜测应该是自然数,后面的益实他确实不太能理解。
但可以换个思路看,“第一天差六十四人,最后总人数差一千八百六十四人,那么总人数减去第一天则正好事一千八百人。”
由此得出,益实可能就是最后增加的人数总和。
“至于六十七半为从方,三半为从隅...”
若是设天元为x,每日保底招六十四人,那一共便是六十四x人,那么最后一天增加7x人,按照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招人的和就应该是……
陈楚在纸上飞速写差一串朱樉他们并不能看懂的公式。
“假设方是本体,隅是边角,那么最终得出来十五,‘得茭草底子一十五’也有了解释。”
朱樉三人细细琢磨着他的话,而陈楚继续翻着《四元玉鉴》的后面,看了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