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为,还是抓大放小为好,除了主要案犯,不要一锅端。”高希说道。
“此话怎讲?”周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满。放过贪官,对他来说严重违背他的为官信条。
“圣上刚刚处置完汉王的事,南边的安南、北边的瓦剌和鞑靼虽然臣服,但朝廷仍要花费时间和金钱着意经营与安抚,运河疏通、北京新宫城的营建、西南土司,还有东南的海盗和倭寇都不太平,当前的朝局就是要‘稳’。”
“抽分案牵涉的官员太多,宁波市舶司、刘家港抽分所是‘窝案’,只能一锅端,朝廷需要重新派遣全部可靠的官员去接管。浙江布政司,还有六部衙门里,那些与抽分案有着莫大关系的主犯、要犯,比如张季辉、陶正城之流,坚决惩处治罪。”
“其他犯官,分情节的严重程度和危害性,该开革的开革,该降职的降职,该罚钱的罚钱,该训诫的训诫。至于六部尚书,有失察之责,应上表请罪,表明态度。”
“如此,便可安百官的心,将抽分案局限在几个主要案犯身上,收杀鸡儆猴之效。上下官员安心,朝局一稳,对太子殿下有利,纪纲要搞什么事就难了。”
显然,宫廷政治从来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像抽分案这样的大案,一定会牵动朝局的变化,要特别小心处理才行。
周新听了高希的分析和意见,更加佩服他,不住地点头。
要说审案判案、为民请命,周新没得说,但说到宫廷政治斗争,周新还真是外行,他只是凭良心、凭圣贤书教他的道理做事,如此而已。
所以,历史上的清官多半命运多舛。正史中的周新耿直敢言,却被大奸臣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诬陷,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含冤而死。而在这个时空中,现在已是永乐十三年(1415年)了,总算这位周青天得了高希的缘法,活了下来。
“周大人,你觉得高大人的说法可行否?”朱高炽问周新。
“臣以为可行,处置了主犯,重整浙江布政司和宁波市舶司,京师各部也能如常运转,便可稳定朝局,太子殿下便可帮着陛下推行官俸改革了。”
“好,如此,本宫便写了奏折呈给圣上,将这抽分案了了吧!”
“不,太子殿下,这本奏折臣来写。”高希说道。
刚才那本要求官俸改革的折子,明明完全是高希的主意,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他推给了太子,是想让好声望归于太子。
而现在这本折子,是说要如何处置抽分案中的官员,这就是一件得罪人的差事,而且是得罪一大批大小官员,这些地官员遍布京师六部,还涉及浙江布政司。这个折子一上,高希少说也是半个京师官员的“公敌”了。
朱高炽当然懂这个道理,便说道:“此事倒不如...将案子移交给刑部、大理寺、理察院(三法司)过一下,本宫再将意思告诉他们,由他们写了折子呈上去。”
朱高炽这是要保护高希。高希若在朝堂上树敌太多,对他当然不利。
不过朱高炽心地仁厚,高希又是他的未曾相认的幼弟,他当然不愿意自己的亲弟弟成了“全官公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