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和氏璧和传国玺,早就牢牢的画上了等号,换成其他的玉石,天下谁人会认?
然而谁能想到,五十六年前真的在文长省发现了第二块无论是体积还是品质都完全不逊色的和氏璧。
这下终于不再是口头说说了,第二块和氏璧的现世,为重刻传国玉玺的想法提供了物质基础。
康平皇帝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也知道那时候的新唐几乎是举国沸腾,各种呼声不绝于耳,争论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年阅兵异象。
所有人都认为第二块和氏璧是上天认可新唐的表现,天意如此,重刻传国玉玺势在必行。
可问题来了,该怎么做?
有人说简单啊,照着传国玉玺最开始的样子复刻一个不就行了。
不好意思,真不行,不满意这么做的人太多了。
反对的人觉得,那块玉玺上,始皇帝和秦朝的影子太多了。秦作为始作俑者二世而亡就先不说了,上面“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用的可是秦篆,与新唐流行的字体格格不入。
然鹅换成新唐的字体后,就连反对者都觉得越看越别扭,完全没有原版的韵味和威严。
于是又有人提出,我大唐自当有新气象,岂能照抄前人,干脆重新设计造型算了。
亲,被捅过的马蜂窝什么样见过没?
诶,现在你就见到了。
这个提议一出,新唐直接开启了群魔乱舞的新版本,各种靠谱的不靠谱的设计都出来了,而且谁也说服不了谁。
大家的想法出奇的一致,就算不按我的想法来,也不能让其他人的设计得逞。所有人心照不宣空前团结,哪个稍占就会被群起围之。
朝廷也曾试图下场站队,力挺某个大师的方案。然后大师就惨遭网曝了,直接被无数口水喷到自闭,吓的那个大师赶紧收回版权,跑到乡下避风头去了。
先皇:我特么的就不该拿出来和你们这群老六商量。
然而没办法,自家的百姓还是要宠着的,于是重刻传国玉玺的提案就此搁置下来。
这一搁置,就是五十六年。
先皇传位时都不忘反复叮嘱继位的康平皇帝,重刻玉玺一事切不可操之过急,宁愿空着也不能轻易做决定。
中间无数次有人旧事重提,而且每回都能引发舆论大战,堪称新唐第一引战王者,咸甜都得屈居第二。
对此先皇和康平皇帝也很坚定,反正只要没有一个能说服绝大多数人的方案,就绝对不会同意重刻,这才没翻起什么浪花。
直到李听白出现,事情又再一次被提起,而且提出的人还是堪称帝国中流砥柱的尚书令,其中分量又大大不同了。
皇帝摇头:“不行,必须等到万无一失的时候,才能把玉交给他。”
听得出来,皇帝是不排斥把这件事交给李听白的,但时间决不是现在。
“那陛下,您觉得什么时候才算是万无一失呢?”
尚书令反问道。
“想想此人铸造指挥刀的时候,难道就能保证万无一失了?不也是心血来潮,一日而成?”
“既然如此,陛下又何必如此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