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资料都分发到每个人手中,所以在座几人都清楚发生什么事,现在的问题是,英国本土该怎么办?是退让还是针锋相对、或者是寻求谈判。
海军大臣的意见是,联合法国,出动200艘战舰,在华国处于成长的阶段,灭掉他们的舰队,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英国的全球利益,一旦退让,凭着华国快速增长的潜力,英国将失去战胜华国的机会。
陆军大臣却是坚决反对。一、如此庞大的舰队,需要消耗天量的资金,会令英国政府财政陷入困境;
二、法国如今同普鲁士关系紧张,能否说动法国共进退,都难说;
三、就算能够组成舰队讨伐华国,也要一年后才能到达,那时候,远东还有没有供舰队停泊的港口都难说,如果华国攻占了香港,英法舰队根本无力进攻华国;
四、退一万步讲,就算击败了华国舰队,英法联军也没有登陆和一百万多万华国精锐陆军作战的能力,只要华国保留了造船能力,我们就永远无法打赢这场战争。
内阁部长则倾向于和法国协同立场,争取和华国谈判解决,避免发生更大的冲突。
三个人,三种观点,令格莱斯顿首相很头痛。他本人而言,更倾向陆军大臣的意见,这仗英国根本就打不赢。不过,作为首相,他根本不能这么表态,否则,鸦片利益集团以及民众的吐沫就会淹死自己。
不过,进行一场注定是两败俱伤的战争真的符合英国的利益吗?交由议会讨论通过吗?还是省省吧,就英国鸦片利益集团的势力,结果一定是对华开战。绕那么个大弯,还不如自己宣布对华开战更有利。
格莱斯顿主意已定:“大家的言论都很有道理,但是,为了维护大英帝国的全球地位,我不得不选择战争。既然选择战争,就是要获取战争的胜利。米尔恩爵士,你是主战派,那么就由你组织人来制定一份对华作战计划,交由内阁审核。”
格莱斯顿是反对开战的,但他却支持米尔恩爵士的开战言论,一是为了自保,第二就是看看米尔恩爵士他们怎么弄出一份有希望战胜华国海军的方案来。如果真可行,他自然全力支持,如果不行,就让他们改到行为之。反正,英国不可能为了战败而发动战争。
法国方面上演着同样的戏法。只不过,整个决策是在拿破仑三世的参与下进行,会议最后和英国结论接近,需要寻求和英国联手制衡华国。不过,比较悲剧的是,法国因为普鲁士的牵制,最多只能调一至二艘铁甲舰参战,其余全是木质蒸汽风帆战舰,有点寒碜。
由于有共同的想法,英法两国是一拍即合。双方迅速就联合舰队的细节进行落实,并就战舰组成、联合指挥、补给分配等都达成了一致。英国出动150艘战舰,其中八艘铁甲舰;法国出动50艘战舰,其中2艘铁甲舰。
陆军方面,英国出动3万,法国2万。
不过,正当他们兴冲冲准备行动时,却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联合舰队的作战计划被英国内阁否决,理由是这样的舰队取胜希望渺茫。内阁的否决并不是无理阻挠,而是获得多数人的支持,其中包括很多主战派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