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崎兵败,出走他国,嬴政不仅失去最值得倚重的大将,更使得秦国先前对赵国作战取得的有利形势急转突变。
在李牧又一次击退秦军的情势下,秦国面临的问题就更加险峻,如果秦国在此时表现出一丝一毫的软弱,那便势必再次促成列国合纵。
因此,秦国只许进,而且要大步快进,否则不能震慑诸国。
现下放眼整个秦国,青壮将领虽然勇猛无敌、少有败绩,但大多激进冒险,在这一发千钧的情形下,实在难以堪当如此重任,只有大将军王翦能够与李牧匹敌。
因此,嬴政又不得不重新启用他们父子二人。
王座之上的嬴政也深知倘若自己一味坚持伐赵,王翦势必还会阻挠,一旦王翦阻挠,便会引起一大片朝臣从中阻挠,因此在提议再次伐赵之前,他带着王翦父子私访赵国邯郸,让他们看到赵国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以此来说服王翦伐赵。
王翦何其聪明,当嬴政带着他父子二人微服邯郸时,他便知嬴政的心意。
如果赵国没有经历大地动,没有经历大地动以后的大旱,没有哀鸿遍野颗粒无收,他依然会坚持自己的观点,然而这一次,他也认为是千载难逢的战机。
他要解决的、最紧要问题不在于是否伐赵,而在他自身。
他既要完完全全的让嬴政相信自己的决心,又要巧妙的坚持自己稳扎稳打的策略,不至于引起嬴政的猜疑。
这看似只是一句寻常的问话,然而王翦深知,这对王氏是一个机会。
凡事都有两面,倘若自己不能做到这一点,王氏在嬴政的眼中便一文不值,甚至于要杀之而后快,一旦有所闪失,这将会是王氏的一次灭顶之灾。
好在他能懂嬴政的心意,好在他是大将军王翦。
王翦已经作出了具体的构想,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回答嬴政的问话,他的回答,也至关重要。
他明白,嬴政是要让他来堵住满朝文武反对的声音。
他一方面要向嬴政表明自己拥护君王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要让满朝文武对君王没有丝毫的质疑。
王翦从队列中迈着沉稳的步伐而出来到大殿中央,他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虽然穿着一身盔甲,却是像一个白发苍苍的隐者。
他恭恭敬敬朝着嬴政叩拜后说道:“此时赵国天怒人怨,正是伐赵之大好时机,我王圣明!”
朝堂一片哗然,没有谁看到王座之上的黑暗当中,嬴政微微翘起了嘴角。
王翦说他圣明,便会有更多的人说他圣明。
这一次他依旧是独断专行,但是所用的方式却不一样了,他开始委婉的表达自己的蛮横无理,因他是王,无论他圣不圣明,他都需要更多的人说他圣明。
这样,他的政令才能畅通无阻,他才能不受阻碍的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时王翦话锋突转说道:“赵国已然无力回天,越到此时越不能操之过急,秦若伐赵,必当循序渐进。”
嬴政心说果然,绕来绕去,还是缓攻,这个老狐狸,果然不是全心全意支持自己的,且听他如何说,说的有理便罢了,若是说不出个所以然,也莫要怪他心狠手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