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已经大获全胜,按说就应该给几十万大军丰厚的赏赐,但朱棣却没有及时的给出封赏。一来是因为国库确实空虚,一时间真的拿不出那么多的赏赐给几十万大军,再者也是因为皇后真的病重,必须尽快返回京城,犒赏北伐大军的事情也就只能往后拖一拖了……
自视有功的北伐大军必然骄横,把他们留在北平肯定会滋生很多乱七八糟的事端,按说就应该把汉王留下坐镇,但朱棣却找了一个正当的不能再正当的理由:皇后病重,为人子者必须回京尽孝。
大明朝以孝道治理天下,母亲病情儿子也确实应该回来。
但这只不过是一个冠冕堂皇的说法罢了,最真实的用心就是把朱高煦和北伐大军“分离开来”——想当初,朱棣在祭天之时晕倒,朱高煦竟然可以轻而易举的接管几十万大军,这太可怕了,朱棣不得不忌惮呀。
“陛下英明神武睿智果断,自靖难以来一路披荆斩棘,堪为一代雄主。”徐皇后明显不是为了拍朱棣的马屁,因为她紧接着就指出了朱棣的最大缺点:“然汉王和太子之争,却是陛下之过也……”
想当初,靖难起兵的时候,汉王朱高煦确实有着非常亮眼的表现,他不仅作战勇武,而且敢冲敢打,甚至连续两次不顾自身安危拯救了朱棣,所以深得朱棣的喜爱,同时也得到了很多靖难功臣的拥戴。
但他毕竟不是嫡长子,所以并没有成为太子。
太子就是太子,就是未来的君主,但朱棣却因为个人的喜好,对汉王恩宠有加,让汉王具备了长时间和太子抗衡的实力,这显然是很不合适的。
“这江山社稷是太祖洪武皇帝百战而来,陛下绝不可以因个人之好恶而过分宠爱汉王,以至于他竟然可以抗衡太子……”皇后的语速很慢,但却说的意味深长:“陛下虽贵为天子,终究不可以真的万寿无疆,这江山社稷终究是要交到儿孙后辈的手中。”
“既然太子名份早已经确定,就应该绝了汉王的念想……”皇后幽幽的说道:“如若继续放任汉王,你我百年之后,必然会上演兄弟相争的惨剧。陛下英明神武,当防患于未然呀……”
皇帝和皇后全都大病一场,自然要想的更多一点更远一点:真要是等到皇帝和皇后百年之后,还有谁能制得住汉王?到时候汉王必然是要和太子大动干戈的。与其放任汉王,还不如现在就这个苗头彻底消除。
无论汉王还是太子,都是皇后的亲生儿子,并不存在偏爱谁的说法。皇后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旗帜鲜明的支持太子,完全就是为了江山社稷考虑的老成谋国之道,连一点点的私心都没有。
无论朱棣本人的人品如何,至少也可以算是一代雄主了,他当然知道皇后说的这些全都是对的。
但朱棣真的不喜欢太子,主要是因为太子和自己一点都不象。
太子严重缺少开拓进取的精神,身边总是聚集着一大群前朝的文臣,这是太子的缺点。
但太子并非一无是处,而且做的相当不错:勤于内政,精于稳定局面,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太子继位之后,必然会成为善于守成的君主。
到底是选太子还是选汉王,说到底就是在选大明王朝未来的国策方向:勤于守成还是勇于开拓!
这是大明王朝未来的两个方向。
若是朱棣没有在祭天的时候晕倒的话,一定还会犹豫不定,但那次突如其来的晕倒,还有皇后的病情,已经改变了他的想法。
无论如何,都已经到了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再也不能犹犹豫豫了。
这就注定皇帝的选择必然就是太子而不是汉王:因为太子的名份早就已经确定下来,若是再换太子的话,必然引起时局的剧烈动荡。
这一次,皇帝在祭天之时晕倒,还有皇后的病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本的局势:对于皇帝和皇后而言,一个稳定的局面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