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德殿是坤宁宫的附属部分,是坤宁宫之后。
按照大明朝的制度,皇后就应该居住在坤宁宫中。只是因为靖难的时候,朱允炆放起了一把大火,坤宁宫在大火当中有些损毁,所以皇后就把坤德殿当成了临时的居所。
虽然后来坤宁宫曾经修缮过,但皇后却并没有搬过去,而是一直把坤德殿当做起居之所。
火速来到坤德殿之后,陈长生立刻就被带到了皇后的榻前。
此时此刻的徐皇后,依旧处于一种深沉的昏迷状态,陈长生先是给她把了脉:虽然皇后的心跳很快,而且带着明显的心律不齐的特征,但这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象徐皇后这样年纪的人,而且长期养尊处优的生活严重缺少锻炼,心脏有点毛病真的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真正让陈长生感到惊讶的是,皇后的水肿症状竟然如此的明显:因为浮肿,她的脸上泛着一抹奇怪的光泽,看起来就好像是涂抹一层瓷釉,显得非常诡异。
除了膝下部位的严重水肿之外,皇后的手臂也存在很明显的水肿,尤其严重的是,皇后的脖子后面肿的更加厉害。
用手轻轻按压,颈后部位的浮肿立刻就凹陷下去,久久不能复原。
仅仅凭借最直接的观察,陈长生就已经大致断定是怎么回事了,但治病这种事情不能仅凭最直观的判断,那很容易导致误诊。奈何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那些大型的检验设备,所以陈长生准备听取一下那几位太医的意见。
“诸位都是太医院的高手,我只不过是一个野郎中而已,就算是侥幸治好过几个病人,终究不如诸位的医术深厚……”
一个姓薛的太医苦着脸说道:“世人皆知陈大人医术通玄,皇后已经病成了这个样子,陈大人就不必自谦了,该用什么药就赶紧用吧,若是再拖延下去,只怕……”
用药?
这都还没有确诊呢,怎么能直接用药呢?
“诸位,对于皇后的这个病情,我是真的没有把握,还得征求一下诸位的意见。”陈长生小声说道:“诸位毕竟的宫里的御医,你们觉得皇后患的是什么病?”
那几个太医面面相觑,犹豫了片刻之后,那个姓薛的太医才小声说道:“开始的时候,我等皆以为是气血阴虚导致的中气不足,现在看来应不是如此,皇后所患多半应该是阳虚利水之症!”
在传统中医的理解当中,心属火而肾属水,薛太医说的“阳虚利水之症”其实就是在说,皇后的病根源于肾脏。
“水逆不通,则上浸脾胃成胀,外浸肌肤而成肿,泛攻中焦必呕,以至危急之症也。”
陈石基说这些太医全都是“酒囊饭袋”,全都是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这样的评语还真的冤枉了他们。
自从皇后出现严重水肿开始,这些太医就已经看出来了:这就是阳虚利水之症,也就是某种肾病。
按照医书上的说法:脾肾阳虚,必然导致清阳不升而浊阴不降,上则恶心呕吐,下则尿少尿闭。
这些个太医的观点,和陈长生的判断基本相符。
虽然太医们已经看出了皇后的病根,但却不敢胡乱用药:因为皇后的病情恶化的速度太快。
在中医的理解当中,脾肾本就是“下行通道”,是排毒排污的关键。现如今皇后的脾肾出了问题,若是用温和的药物肯定没有什么效果,而且会进一步加重脾肾的负担。若是用霸烈的药物,皇后已经如此虚弱,甚至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一个弄不好就会直接要了她的命。
这样的责任,谁也承担不起,所以就这么僵住了。
皇后的病根早已经深入脏腑,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普通的针石肯定没有用,用药的话又十分的危险,还会进一步增加浮肿,所以才会拖延成现在的这个样子。
陈石基可没有那个闲心思听宫里的太医说起这些技术上的细节问题,他只想要一个结果:尽快把皇后治好。
治好?
皇后已经只剩下一口气了,而且还是深度昏迷当中,怎么可能还治的好呢?
徐皇后的病情恶化的速度如此之快,陈长生甚至严重怀疑这就是尿毒症的症状,那是连现代医学都十分棘手的病症,根本就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陈公公,皇后的这个病……只怕是不大容易治好了……”
陈石基是何等精明之人,立刻就敏锐到捕捉到了陈长生这句话当中的“关键词”:他说的是不大容易治好,而不是说束手无策!
“长生老弟,你是不是还有些手段?”
“我不敢说有手段,但我有办法暂时缓解。至于说痊愈……几乎没有这种可能。”
能缓解病情,这已经是陈长生所能够做到的极限了。
“好,能缓解就好。”陈石基小声说道:“我这就派人去请示太子,你先放手给皇后医治吧,千万不要再耽搁了,而且太子一定会同意的。”
能让皇后的病情出现缓解,太子不可能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