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崛起1522

第201章 收获时间

渔业迎来了一年之中难得的丰收时刻,种植业也同样如此。从前些天开始,各地的农作物便先后进入了收割期,农户们用着从政府租借来的牛马和收割机,开始了紧张的“天一晴就收”的工作。

北望岛中西部的气候对旱作作物不是太友好,每年要到收割季的时候,它便先进入了雨季,降水天数和降水量增大一截,让众人很是头疼。而这,恐怕也是当地面粉不够筋道的原因之一吧。

同时,先前被强制安排种下的火麻也到了收获的季节。李子园从大明带来的2吨火麻籽一共播种了一千多亩的火麻田,由四百多不情不愿的农户共同分担,也是辛苦他们了,希望能够有个丰收让他们都燃起种植麻料的热情。

轰轰烈烈的丰收运动一直持续到了临近秋航,北望岛上勤劳的农民们也交出了相当不错的答卷。

新港镇这边,共一万九千零五十亩农田种植粮豆,产大豆428.6吨,平均亩产45公斤;产小麦438.2吨,平均亩产69公斤;产小米151.9吨,平均亩产59公斤;产莜麦30吨,平均亩产50公斤。全镇共产粮豆1048.7吨,平均亩产55公斤。

这是北望岛收获的第三季。经过了前两季的摸索,农户们发现还是小麦的产量更高,虽然北望岛这边种出来的不大好吃,但他们的身体很是诚实。拿来种粮的那部分田大半种上了小麦,同样产量不算低的小米也颇受青睐。只有苦逼的莜麦,产量低,吃起来又麻烦,偏偏北望岛上不缺肉食,它蛋白质含量高种类丰富的特性也没人在意。

兴云那边的情况与去年的新港镇类似,都是些新开垦的田地,也没什么肥料,粮豆的产量只能说还算对得起劳作的农民。其粮豆总产量为458.9吨,平均亩产34公斤。

这两年农田面积扩张迅速,导致单位面积的耕地能够“吃”到的肥料减少。虽有三茬轮作制打底,但粮食均产提升缓慢却是不争的事实。

接下来李子园要做的便是通过扩大北望岛的渔民团队,增加渔获量,降低渔产品的价格,尤其是作为饲料和肥料使用的鲱鱼等小鱼的价格,确保北望岛上的粮食产量稳步提升。

等到了明年,西山养猪厂的猪群数量就要超过李子园当设定的一万底线,届时李子园便可以向普通农户出售猪仔,以充分利占他们耕地面积三分之一的苜蓿田,顺便增加些粪肥产量,更好地给农田增加肥力。

到了月底,火麻的总产量也统计出来了。一千三百多亩的种植面积,在留种的情况下产麻86.6吨,亩产刚好一百明斤多点儿。吝啬的资本家李果断把收购价定在了3贯每百斤,却也足够让“倒霉”的种麻农户喜出望外了。

每亩地三贯以上的收入,相信足够打动其他的农户。李子园可是非常希望北望岛能够在各个方面实现自给自足的,尤其是占据运力大头的大宗物资供应。

今年虽然打听桑种的农户较多,但北望岛当地的气候并不太适合桑树的生长,春天(说是夏天也没错)播种,秋天却还达不到当年养蚕的条件,更何况北望岛的蚕得夏天养,一帮子期盼靠养蚕致富的农户眼巴巴看着种麻的农户得了利,别提多酸了。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春秋战国册
春秋战国册
山是山,山非山,善是善,善非善。史即过往,继往开来,以史为纲,江湖再见。
以史为纲
我本明月仙
我本明月仙
明朝天启年间,一个只爱诗词不爱八股文的少年在人生的迷茫中只因一句天命使然而进京赶考,经过坎坷、奇遇居然考中状元,成为天启皇帝的知音、权监魏忠贤的贤弟,从此成就了惊奇、神奇、传奇的一生。
武剑
红楼士
红楼士
穿越红楼,成了宁府私生子。朝堂二帝斗风云,江湖群流百争生。辽东有狼欲吞虎,南洋倭寇不停歇。谁言神州无志士,但平不臣安众生。江山美人皆我欲,不负光阴不负卿。……昌元五年,薛家母女刚入京师,秦可卿尚未命丧天香楼,贾敬还在玄真观修道。与此同时,一名士人,为求功名,从江南水乡走出,步入这江湖天下!
王邥
三国之再世诸葛
三国之再世诸葛
重回三国演义,诸葛丞相星落五丈原,不甘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拉人回魂重获新生。陈亮,一个迷途小书虫,三国爱好者,如何利用系统,帮助刘备匡扶汉室,统一中国。如果人生都能重来一次,还会有那么多遗憾吗?可是,人生最精彩,最让人难忘的,不就是那些错失的遗憾吗?
思绪放空
穿越时空之风流皇帝
穿越时空之风流皇帝
这是一个穿越者讲述的故事……
淡看江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