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转眼便到了八月中旬,阳历的九月初。
此时向北望河洄游的鲑鱼数量越来越大,已经形成了渔汛。
多亏了钱北的建议。大船难造,小船真的容易太多。短短时间内便让他们造出一批小型渔船,足有15艘。
如此倒是让关注着此事的张翰有些挠头——若是如先前设想,这15艘小渔船就要吸走150名有操船经验的实习水手,哪怕李子园愿意,他也不想这般浪费人才。
不过他显然是想太多。见到有这么多船下放,东家又提供无息贷款,这些有志于当职业渔民的实习水手当然优先选择自己当船东,招募阿伊努员工帮忙干活了。
李子园治下的阿伊努人大部分来自被征服的聚落,小部分为自发“移民”。他们的智力相较明人移民要低,野性也更大,工作时比较随意任性,因此各工坊厂子倾向于雇佣他们做短工,做一些简单又费力的事情。这也就导致绝大多数阿伊努劳工没有正式的工作。
与他们的临时工职业相对的,却是这帮人基本都有固定资产——砖瓦房。这一点倒是很好理解,北望岛上的房屋造价偏低,房地产业利润微薄,他们纯粹是赶上了好时候。
最终,这15艘渔船总共吸纳了42名实习水手,基本上是2-3人合伙,然后再招募7-8个廉价的阿伊努渔民的经营模式。如此一来,先前李子园和张翰二人商议的渔汛捕捞许可便显得太廉价了。盖因分利润大头的人少了,这些船东每年因鲑鱼渔汛的预期分红可能就会有大几百两。
而北望岛周围还有不少鲱鱼、远东拟沙丁鱼栖息繁衍,捕捞起来也是相当的容易。尤其是鲱鱼,只要季节合适,在新希望港外的海湾里一捞一大把,也就是这个鱼不好保存,体型也小,不怎么受待见,价格上比较坑。
先前被用作饲料、硝田填充料的就是它,以华夏民族的尿性,只要劳动有回报,哪怕捞来当肥料卖也成。
鉴于渔民们的收入有可能对其他职业形成碾压,张翰连夜赶来与李子园商议,把原定100贯的河口渔汛捕捞许可价格翻番,变为了200贯——不能再高了,虽是近海捕捞,到底是小船,还是有不少风险的。
然后再加上50贯每艘的普通捕鱼许可,这15艘船一离港便给李子园带来了3750贯的收入——欠着的,等拉来渔获了变卖后偿还。
一下子这么多船去堵河口,能不能捞到鱼先不说,船没撞在一起就不错了。因此,北渔系列四艘船分派了两艘船在河口指挥引导小型渔船分批下场捕捞,另外两艘则早早跑去海参崴,依托当地的港口堵绥芬河,总好过在北望河口抢夺有限的空间。
渔汛期间北望河里泛滥的鲑鱼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