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的太阳一日热过一日,田里的稻子也终于弯下了腰,百姓们可顾不得那灼热的骄阳,只等着稻子成熟就要动镰收割,辛苦了半年总算有了收获,只要这稻谷一入仓,今年的收成算是到手了。
身为淮北兵备道,李廷栋不光治军也得治民,眼看收获在即,李廷栋也不顾天热领着一干侍卫以视察夏收的名义出了颍州城。
李廷栋出了颍州城后先去了一趟蒙城,在视察完蒙城之后立即调转马头一路向西再到太和,故地重游,太和县往日的亲朋故旧纷纷前来拜访,知县丁乐和也是盛情款待。
不过可惜的是李廷栋在与丁乐和用过午餐之后就对外宣称,由于旅途劳顿李廷栋身体略感不适,需在屋内静养几日,谢绝一切拜访,这让不少想趁此机会与李廷栋拉近关系的官员大失所望,只能抱憾而归。
太和县以西一百余里有一光武镇,传言当年王莽与光武帝刘秀在此逐鹿中原,刘秀问鼎天下后将此地命名为光武镇,此镇恰好在河南与凤阳的交界处,更为难得的是一条颍河穿镇而过,勾连起了凤阳和河南两地的商业交通,光武镇是因河而兴,但不巧的是光武镇也因河而衰。
自崇祯初年起,因连年大旱,河南、山西、山西各省盗贼四起,通往河南的商路算是彻底断绝,如果仅仅如此,大不了光武镇的百姓安心务农即可,光武镇倒不至于彻底衰落。
可恰逢年初的凤阳事变之后,颍河之上的水匪趁机大肆吸纳闯贼余部,原本不过数百人的水匪如今发展到了万余人的惊天巨匪,这伙乱匪切断水路、劫掠四方,光武镇的百姓或死或逃,原本繁华的光武镇这才彻底衰败下来,只留下一下故土难离的老弱病残在此苟延残喘。
这一日光武镇上来了一行人,这伙人虽是布衣打扮,可神态凛然,特别是这一行人当中还有一位身长七尺的巨汉,面目凶恶让人不敢靠近。
如果有熟悉的人会发现,这一行人当中领头的正是此时此刻传言在太和养病的李廷栋。
原来李廷栋此行的目的正是借着夏收的名义出来打探敌情来了,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马上要对颍河之上的水匪动兵,李廷栋正好趁此机会来探一探颍河上水匪的虚实。
当然随行的除了李廷栋身旁的几个亲卫,还有柳亚彪和郑汉明等几位领兵的将领,两路人在太和城外集合之后直奔光武镇而来。
“大人,过了光武镇就到了河南地界了,距离水匪的老巢就不足十里,不如大人找个客栈休息一二,我等前去打探消息后再向大人汇报。”越靠近水匪的老巢,路上形势愈发的不容乐观,路上不时有手持长刀的喽啰在路上巡查,为了保证李廷栋的安全,柳亚彪向李廷栋提议道。
“既然到了虎穴,怎可不进去瞧瞧,时候尚早咱们先到前头看看,打探消息后再回光武镇歇息不迟。”李廷栋挥了挥手后拒绝道。
众人见李廷栋决心已下也不好再劝,一行人没做停留直接越过光武镇,直奔水匪老巢而去。
如果刚刚的光武镇只是残破的话,那越过光武镇之后只能用荒凉二字形容,从光武镇出来后,李廷栋一行人纵马驰骋,数里之内根本看不到一个行人,就算路旁偶尔瞧见一两个村庄,也是荒草盈院,雉栖于梁,甚至李廷栋一行人的马蹄声还惊起了野草中的野兔和野鸡。
眼见如此场景,李廷栋悲从中来,不禁喃喃说道:“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不想我李廷栋治下竟然也有如此末世景象。”
这首汉朝乐府诗,李廷栋以往读来还觉得是诗人的夸张之语,可今日这诗中描写的一幕真实发生自己的眼前,李廷栋才切身体会这种深透骨髓的凄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