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强华一到孔庙里就跑到孔庙学堂里看一群小孩子在念书,一进去还就不走了,一个人走到老师面前,坐在最前排,一言不发,听老师讲学,只有到放学的时候才会与大家一起出来。几个月下来那些八,九,十岁的小孩子不懂的典故,或者背不下来的论语诗经,都被他记下来了。
这不,就在五岁的时候被孔庙吸收到孔庙学堂念书了。
吴家大院隔壁有一家姓裴的渔民,在江阳河一带水上的营生做的比较好,日积月累积蓄了一些财产,在信安城里置办了一间平房,虽然已经开始做水上的生意运输,但水上的营生还保持着,裴家的人也很本份,与吴家相处的很好,经常带吴强华到船上去划船,因此在吴强华在少年的时候,除了喜欢读书,就喜欢到信安河里玩,玩水成了他最大的爱好,等他到了十五岁的时候学业已经完成了,就告别了信安城和信安江,到他最喜欢的长江边去做他喜欢的事情。
隔壁邻居裴家老大裴文庆在江阴跑长江水上的运输,裴文庆和他的老板是合伙的,有自己的船帮,码头,水上的运输业务正在拓展的时候,裴文庆就把吴强华叫到了身边,当然这是吴强华恳求父亲吴立荣的。吴立荣虽然不想让自己的独子到外面去闯,但在吴强华十岁的那年出现了一件事情,他历历在目,不得不放下自己的担心,让儿子到外面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吴强华五岁的时候进了孔庙学堂里上学,学堂里的老师所教的论语,诗经,大学,中庸,易经,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深得其悟了,有些时候老师不在的时候,还经常让他为老师代课,辅导一些年龄比他大的一些学生。
信安城里的吴家大院,虽然没有以前那么繁荣昌盛,比起以前来说那可以说是家境贫寒了,但毕竟树大根深,虽然在城里已经没有兴旺的产业,这吴家大院的后院还保存的比较完整,后院房屋,书房,小花园还都在,每过时节三个女儿都要到家里来帮做些杂活。
后院里的房屋比较大,三个房间和一间书房,正堂全家相聚的明堂,吴立荣两老住一间,儿子吴强华到了七岁的时候就一个人单独住一间了,儿子十岁的时候,后院房屋里的书房也让给儿子吴强华用了,原来书房里都堆了一些杂物,吴强华要用书房的时候,就把书房清理出来,让吴强华用,谁让他这么会读书。
吴强华清理好书房,就开始用功学习了。在一次翻旧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破旧的铁箱子,打开了看,里面都是一些书,其中一本是专门讲治理水务的《黄河治理要略》,书上有状元爷爷吴方琪的批语,吴强华就找到了父亲吴立荣,问父亲这本书的来历。
吴立荣虽然读不多,但家中书房里的东西保存的很好,那是祖先留下来的,而且祖先有遗言,即使家败落了,这间书房和书房里的东西都必须要完整地保存下来,所以他对书房里的东西也知道一些,难得也会翻翻看看。
吴立荣对儿子吴强华说“这本书是你的状元爷爷在山西做治河总督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热爱黄河的年青人,走遍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对黄河九曲十八弯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针对黄河的水患,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写下了这一本书,那时候你的状元爷爷在山西治理黄河,在大明宣德皇帝时期做官时间不长,对那姓陈的年青人很欣赏,引为知已,原计划准备把他招到自已幕下做事的时候,想不到被宣德皇帝调到了辽东去做都司了,因此这本书就被你状元爷爷留了下来,等到你状元爷爷回到北京做户部左侍郎的时候,再去派人去找那姓陈的年青人,却再也找不到人了,听黄河边的人说,那姓陈的年青人病倒在黄河里了。这就是书的来历,其他我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