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有着义净神往已久的四个佛陀宣说这部经文的地址:王舍城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和王舍城竹林精舍。这四处中,义净早已谋划着去他能够抵达的三处。毕竟,他化自在天的王宫可不是他能够随意抵达的地方。
对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功德,义净长安寻听的时候,曾经知道一些,他很感动。义净很喜欢从中间找各种佛教戒律有关的信息。
在给百姓讲法的时候,义净很喜欢讲《心经》,因为《心经》简短,如果配上一些老百姓能够懂的故事,讲起来,老百姓能比较快速理解和接受那些信息,并不断转化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能够帮助他们学懂学透的东西。
义净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没有搞懂一个关系,那就是,很多人不断在积累知识,却并没有将这些知识进行转化。其实,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读更多的书,只不过是让人们更清楚认识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事情,并进行选择来进行转化。
比如,义净曾听人说因果不可改,于是不断批评别人:不要去想着帮别人或教训别人,因为因果不可改。义净当时小,觉得好像有道理。但被慧智禅师一句话点破:这是误会了因果不可改。因为,因果在成熟之前,任何新加入的因都可能会让果的成熟变成另外的模样。就像一个人想要行偷窃之事,另外一个人提前知道了这人的意图,通过巧妙的方式让这人醒悟,这人醒悟了,终止了这种行为,并不是改了因果,而是增加了更多善因,使得恶果在成熟之前已改变了。
般若智慧,如果能够正确理解并指导我们的言行,尤其是选择比较合适的做法,就能更好地实现很多事情的变化。
义净悬想常慜禅师,觉得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情,还是有些遗憾的。如果常慜禅师当时能够站在船上组织大家上小舶,实现不争不抢,不打不闹,大家都能逃离,会怎样呢?
但义净知道,这种设想,可能不符合当时的情况,也许,当时的船只用于逃生,并不足够,总有人需要牺牲吧?
义净好希望,在未来,有办法能让大家在遇到各种生命危险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保全。毕竟,这个世界上,像常慜禅师这样的人,太少。因为意外离开,终究对整个世界来说,是一种遗憾。
好在,常慜禅师被人们记住了,他虽死,那份慈悲却已永远化作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桥梁。诃陵洲的百姓,一定会有人记得他,记得大唐有这样的舍身取义的僧人。
<!--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