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女子不能入学,商贾、部曲、奴婢等人群不能入试。古代教育普及率低下,也与社会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在北宋时,社会阶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古而有之的良贱制度已经完全动摇而不能够成立了。
到了南宋时期,刚性的良贱制度已经基本消亡,剩下的则是人们在长期的观念中形成的良贱之分而已。
“不问良贱,考试合格则可入书院学习?”朱明捋着胡子,表情并不惊讶。
孟九成便出身微贱,以后还要招揽吸纳很多的义军,也多是社会底层出身,从事百业。这样一来,良贱自然要淡化处理。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九成坦然答道:“孔夫子亦曰:有教无类。”
朱明笑了笑,说道:“既是先贤所云,倒也无可厚菲。崇儒术、兴学校,亦是安定民心之善法。”
安定民心的善法?孟九成倒是有些想不通,尽管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
比如应纯之,到任楚州之后,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局面,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带领属员把一座破败的庙宇整修成儒学校舍,通过此举来安定民心。
只是孟九成不明白,建学校与安定民心到底有多大关系呢?当然,朱明既然给提高到这个层次,他也乐得接受。
“至于村村设书塾,恐怕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朱明转而说道:“首先是师资力量,上哪去找那么多的老师?既便人员数量够了,可他们是否愿意在村中教学呢?”
没有功名,只能赚到不愁吃喝的钱财,这确实不是一个读书人的理想。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困难。等到教育普及了,有资格教孩子的还能少了?
“我觉得可以考虑给予功名,或者是一段时间后能有做官的会。”孟九成对此也有想法,不过是钱财或其他方面的鼓励罢了。
“不可,不可。”没等朱明说话,在旁听着的方琛南忍不住出言反对,“既有功名,就有俸禄,哪怕是只够吃饱肚子的。如此,岂能满足,岂能安心任教?”
孟九成笑了笑,说道:“既要他们教书育人,又哪能亏待了他们?功名、俸禄可算是酬功,算是衣食无忧、安心教书的基础。至于以后的个人发展,如果有本事,我倒还真希望他们能不断进取。”
朱明点了点头,说道:“我看功名、俸禄可以暂时不提,只用钱粮来招募,若是事情不顺遂,再加码也不迟。”
“朱大人此言正是老成之见。”方琛南立刻表示赞同,说道:“功名是寒窗苦读得来的,岂能轻易给予?”
孟九成想了想,点头答应下来。
这就象孟九成实施的惠民之政,总有些余地留待日后,而不是一步到位,再无施恩的空间。
人哪,就没有满足的时候。由低向高、由坏向好发展,自然是一片赞声;而一旦削减待遇,便立刻产生愤懑和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