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李国成把盘古语言装订成册,然后再把编译器的原理写清楚,把这个任务交给张芷静负责,他自己负责校验。
在完成编译器任务的过程中,张芷静也熟悉了盘古语言。正好使用盘古语言编写操作系统。毕竟不能一直抽象,一直纸上作业,只有在计算机上跑起来才能证明设计的正确性。
由于现在没有设计出数据掉电不丢失的器件,比如FLASH,所以编译器、操作系统,汉字字库都需要设计专用的芯片,内容全部固化。
运行时,首先把操作系统可执行代码(机器语言)搬到DRAM里面,然后用户编程,编程完成后,调用编译器形成用户可执行代码,内容也是存在DRAM里。
掉电后,编好程序就会丢失。这也太不方便了。后世的起初存储介质是5寸软盘,后来是3寸软盘,再之后是硬盘,移动硬盘。
李国成现在有点苦恼,已经习惯了后世的电脑存储机制,他很难忍受这个中间过渡产品,更不用说,使用当前通用的纸带了。
必须设计机械硬盘,不然,会严重限制后续的技术进步。
硬盘的原理和唱机碟片非常类似,就是使用磁性材料记录数据,然后通过磁头读取。
当前的工艺相对落后,如果一片磁性盘记录不了多少数据,那就用多盘片来实现。
最大的技术难度是精密机械结构,这个是李国成的强项。当然主轴电机不能使用现在的有刷电机,不然产生的电磁辐射会破坏盘片数据。
那就设计一款直流无刷电机。
李国成现在有点头疼,为了记录数据,想到了设计机械硬盘;为了生产机械硬盘,就需要设计精密机械结构;为了制造精密机械结构,有需要设计精密加工生产线。
“头痛啊!”,李国成现在又陷入了选择困难症中。
“算了,不管了,明天问问大家的意见吧,不能什么事情都自己干吧”。
第二天,李国成把半导体实验室的人都集中起来,把103型计算机的特点、存储需求和大家进行了说明。
“大家说说吧,我们到底是选择现有架构,还是做出机械硬盘再完成曙光103型计算机的设计?”李国成看着大家,希望通过头脑风暴得到力量和支持。
“我觉得的吧,现在就挺好,通过这个,对,就是大家说的全尺寸键盘就可以编写程序进行复杂运算,还能在屏幕上中文显示”,候工看大家都在思考,就首先发言。
张芷静想了想,“刚才听李哥介绍,我们有了编程语言,而且非常先进,明显可以做更多的工作,比如文档处理,大型工程计算,如果每次都需要重新输入程序或文字,就太麻烦了,如果能够存储下来,还能够随时修改,将会给使用者带来极大的便利”。
看来最近张芷静学习操作系统理念已经入门,看待问题已经从系统角度出发。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推荐!求月票!求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