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那个世界,从50年代开始,在苏俄的帮助下,华夏在全国各地建立许多的机床厂,最为知名的就是“十八罗汉”。
由于对机床特点、认识不清,改开前,整个机床工业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科研;重主机、轻配件;重基型、轻变型的错误思想。
对科研工作忽冷忽热,不深入、不系统。市场需求旺时,忙于抓生产、忽略了科研工作。不少产品,由于缺乏认真细致的科研工作,关键技术不过关,可靠性差,用户不满意、宁愿进口,我国机床工业失去了信誉。
期间生产的约164万台机床,大部分不能使用。工业母机如此,用其生产的零件就更加堪忧。所以,当时各个工厂,精密加工靠的不是机床的精度,而是高级钳工的手感。
上午,9点左右,两辆大巴停在了轧钢厂门口。
以李主任为首,轧钢厂一众人快步迎了上去。
李主任站在第一辆大巴前,一一和每一位下车的领导握手。
“赵部长您好,欢迎您来指导工作”,李主任客气地双手握住第一个下车的中年男子的右手,男子也客气地用左手拍了拍他的手。
李国成看到这个中年人就想往后躲,没想到被吴连奎抓住胳膊,动弹不得。李国成不敢用力,只好狠狠地瞪了吴连奎一眼,“你给我等着”。
吴连奎笑的更加灿烂,一点也不怕。
“伱们轧钢厂干的好啊,机床设计为其他兄弟单位开了个好头”。
“感谢领导夸奖。这是我们全体干部和工人兄弟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您的肯定就是对我们所有红星人的鼓励和鞭策。我们会继续努力,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继续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然后大家陆陆续续地从车上下来,李主任几乎认识每一人,也能和每一个人说上几句,足见其强大的交际能力。
赵部长就是李国成的老丈人赵程,看到队伍里的李国成,也没有表示什么。
来宾有几个人,李国成认识,分别是机电部二处的王培逸、军方某实验室赵刚,第一机床厂的刘哲,精密仪器厂的马一民,魏海斌等。
几个人看到来队伍里的李国成,都纷纷打着招呼,李国成都恭敬地一一回应。魏海斌还是老样子,专注与和其他人聊天,好似没有看到李国成。
来到大礼堂,先是各位领导发言,2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然后就是参与研发的人员。当介绍到了李国成,赵部长和他多聊了几句。
“你就是李国成啊,不错的小伙,这次机床改造,你奉献了很多想法嘛。以后要戒骄戒躁,好好和老同志学习,尽早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的好同志”。
大家都是人精,此时看李国成的眼神变得意味深长。
-------------------------------
老人腿骨折真心伤不起,今天看病和上厕所,基本上都是我背着或抱着。以为今天晚上能多写点,看来想多了。希望明天能够补上今天拉下的一章。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推荐!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