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一百九十七章 观阵之法

而且,就算能估算出数量,那也是弓弩手的数量啊,敌军总体数量又是多少。

“关将军,观箭雨而知弓弩寡众,此某不能为也。然纵知弓弩多少,又怎知敌军全军有多少人?”

李孟羲带着深深地不解问到。

关羽仍然没有直接回答李孟羲的问题,“孟羲,我军战兵多少?”

“千余。”

“我军弓弩多少?”

“额,不知。”

“我军弓弩手,有两百余人。”关羽替李孟羲回答之后,又问,“那我问你,若你知黄巾弓弩,有两百余人,可知黄巾全军多少人?”

关羽这么一问,李孟羲立刻就理解了,关羽在看不到黄巾营寨规模大小,又无法用其他办法刺探黄巾兵力的情况下,是如何估算敌军兵力的。

关羽故意引敌军弓弩手出来,引弓弩手射箭,让敌军暴露实力,然后,估算出弓弩手多少,然后再由弓弩手的数量,和黄巾军普遍弓弩的配备比例,反推出其全军人数。

真他喵的机智。

李孟羲对关羽佩服极了。要让李孟羲自己想,缺乏实战经验的李孟羲,是断然无法想到这种巧妙的方法的。

由此,李孟羲还学到了另一点,那就是不能轻易暴露自己的情报,敌军来了三两个探子,你就把弓弩手全掉过来射探子,岂不自己把自己暴漏了。

探子远远的打探我军营,是难免的,要看就让他看去,人眼能看里把地呢,要看清楚的也能看半里地,离那么远,弓弩射不到,真不爽了派骑兵去把敌军探马撵走得了。

举一反三之后,李孟羲学到了三点,一是引蛇出洞之计,二是可以借助某些在这个时代能代表普遍规律的事物,来逆推整体,三就是尽可能隐藏自己的情报。

关于第二点,什么是这个时代的普遍规律的个体事物呢,比如在这个时代,车马的运输能力都是一样的,我家马车能拉多少粮食,你家的也是这么多粮食,别人家只要马车没用上轴承,马车拉粮食的数量肯定也是近似的。

总之,大家都是汉末军阀,马车的科技实力没任何差别,董卓的马车运力等同于曹操等于公孙瓒等于孙权等等。

所以,任何一方,都可以从敌军马车数量,来分析出敌军粮草数量多少。

同理,还有一个历史上出名的减灶计,同时还有一个增灶计。

同样是基于有普遍规律事物来反推的,因为做饭必须得用锅,所以你的锅变少了,说明你的士兵可能发生溃逃了。

要是现代战争,就不数锅灶了,因为不用锅,也有压缩干粮,没了压缩干粮,也有空投,数锅没有意义了。

同理,还可以数帐篷。

十人共帐,是结合了帐篷容量和方便管理两个方面的最优数值,所以同文明下,同等军制习惯下,普遍规律是所有诸侯的军队,一顶帐篷可容纳十人。

所以可以直接通过帐篷来反推人数。

这大概属于情报学的内容吧,李孟羲想到。

思维一扩散,扩散的让他脑海里乱哄哄一片。

关羽拿义军本身的弓弩比例,去反推黄巾总兵力,方法是很准确的。

义军有诸多缴获,囤积的弓弩其实装备五百人的弓弩手都足够,抛开涿郡乡勇不提,也就是说,近万黄巾,有弓弩五百,二十比一。

关羽目测,山崖上弓弩手少说有三百人,二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山上黄巾有六千。

最多六七千,也可能更少。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我欲扬唐
我欲扬唐
大唐盛世可以开启更强盛的模式,李密宁愿做一双手沾满血腥的屠夫,也不要做那天可汗,不要虚名,只要能让大唐不断变强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攻伐,分化,瓦解种种手段只为了不断减弱潜在敌人的实力,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量世界之物力、人力结大唐强盛之果。大唐不落之太阳,缓缓升起照耀世界。群友交流群:109507993
执着于勤
无敌太监,背靠女帝当苟王
无敌太监,背靠女帝当苟王
穿越成太监,只想当苟王。
范围围
大唐之刃
大唐之刃
大雾青云缦群山,唐疆万里甲衣还。之子于归宾客至,刃芒入鞘遇新颜。盛装载舞君臣笑,世事名臣看今朝。长相厮守时未到,安定边疆为唐朝。《大唐之刃·盛世长安》
林分二木
唐朝好驸马
唐朝好驸马
罗信是一个文质彬彬(无耻腹黑)、温柔儒雅(龌龊阴险)、怯弱胆小(无法无天)的人。被仨熊孩子尿醒,发现自己回到大唐贞观年间,虽然家徒四壁,却有一个娇柔温顺的小娘子需要调教,呃,不对,应该是培养……且看罗信如何刚正不阿(溜须拍马)、锄强扶弱(仗势欺人)、指点江山(拳打门阀,脚踩权贵),坐马车住豪宅,三妻四妾睡成排......
罗诜
大宋狂生
大宋狂生
狂生不一定要打打杀杀,也可以温文尔雅。比如:建个党、变个法、罢几个宰相,调戏调戏公主,再蹂躏蹂躏皇帝……毛驴揖手,客官有请。
毛驴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