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一百八十四章 横不平,竖不直

如此,刻的是什么,一目了然。

只有句号和逗号暂时够用了。

一卷竹简,已经快记满了字了,李孟羲看着满竹简歪歪扭扭的字,很有成就感。

为什么是歪歪扭扭的呢,因为李孟羲刻刀不太会用,能把字刻清楚已经不容易了。

李孟羲把竹简拿起,对着早晨的太阳扫了一眼,再丑的字,李孟羲也不觉得自己写的丑。

左看右看,李孟羲觉得自己刻的字体像是隶书的样子。

按李孟羲对书法粗浅的理解,书法分楷书,行书,草书,隶书,别的不知道了。

而隶书,李孟羲最直观的感觉是,隶书横不太平,竖不太直,拐弯抹角处走势圆滑,少有棱角,字体古朴淡雅。

古朴,即是原始的另一个意思。

最早的书法字体,就是隶书。

以前,李孟羲不明白隶书为什么写的横不太平竖不太直的样子,当亲自刻了字之后,李孟羲突然明白为什么隶书会迥异于楷书行书之类的。

隶书脱胎于简书,而在刻简之时,要用刻刀刻出像楷书那样有棱角的拐角,太麻烦了。

刻刀在刻字时,像横折这种有角的笔画,顺着力道拐弯,角可以稍圆滑的过度方式,一气呵成是最省力和自然的方式。

而如果像楷书那样,拐角直直的转折,得转刀,甚至得用两刀分刻,太费事了。

再说简书刻横为什么也不是平的,因为竹简本身带有弧度,一横从左往右刻,刻刀会顺着竹片上的弧度,自然产生微微的弯曲,顺着竹片的走势刻,刻出来的比划自然是略带弧度的。所以,这就是“横不平”的由来。

而竖呢,刻刀从上往下刻,或是一开始用力轻了,上边的刻痕窄,下边又用力一点,刻痕宽了一点,所一竖刻完,是剑锋一般锐利的形状。

而还有一种情况是,开始用力大了,再往下刻就收点力,一竖刻完,是上宽下窄的倒剑锋的形状。

和楷书的竖不同,简书的竖上下宽窄变化落差很大,不像楷书那样一竖直直的下来。

所以,这就是李孟羲认为的,“竖不直”。

那么隶书的点呢?

刻字太费手了,李孟羲刻字,能省事就省事,点这个笔划,楷书中点做“小捺”来写的。而李孟羲在刻点事,用最懒省事的方法,直接用刻刀的一个角,在竹简上钻一圈,就钻出来了一个圆点。

人都是一样的,思维都相类,李孟羲怎能省事怎么来,汉代和汉代以前的古人,刻字肯定也想省事,也这么刻。点也是拿刻刀钻一下完事。

所以,如果去对比,就会发现,隶书软笔书法中的点,就是一个随意用毛笔在之上点了一下的一个原点。

只有隶书中的点是这样圆形的点,楷书行书的点都是小“捺”的形状。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汉朝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处于竹简和纸张交替的过度期,同样也是由简书演化来的隶书向和行书楷书书法的过度期。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诛明
诛明
>各位书友要是觉得《诛明》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
特别白
大秦始皇帝能够听到我心声
大秦始皇帝能够听到我心声
穿越秦始皇三十四年,成为李信的弟弟李林。泰山封禅大典之上,他本不愿参加。岂料始皇帝能够听到他的心声。“陛下,是否该传午膳了?”【什么他就是赵高?那个灭了大秦的赵高?】“赵高?来人啊,将赵高给朕押下去,交由蒙毅审判他的罪过!”【陛下,这个土包子,看样子是被姓王的给骗了,那是金钱豹,可不是什么中华神兽麒麟!我还草泥马神兽呢!】【匈奴南下?打就是了,怂什么?】【这年头同时动工这么多东西,大秦想不穷都困难
神卜先生
清末文抄公
清末文抄公
一个非特种兵,非军人,不会指挥打仗,手无缚鸡之力的外语学生穿越到晚清乱世,能做啥?“造反,革命?臣妾做不到啊!还是老实当一个文抄公,抄袭一些书籍赚些钱混日子好了!”陈顶天说。可现实告诉陈顶天,剽窃有风险,抄袭需谨慎!咸丰想杀了他,因起义军看了他的军事书,打得清军节节败退。天王洪秀全要剐了他,因他大部分属下不信他这神棍,改信陈顶天主义了。欧洲各国恨不得吃了他,因殖民地土著看他书纷纷起义。他想要跑路,
字大
皇叔快救驾
皇叔快救驾
汉末,皇室衰颓,大权旁落,群雄并起。灵帝刘宏:皇弟快救驾……少帝刘辨:皇叔快救驾……献帝刘协:皇叔快救驾……
尽芯
大宋好儿郎
大宋好儿郎
澶渊一战,大宋丢了大半个北方,也被辽人打断了脊梁!少年意气风发、鲜衣怒马,踏遍九州山河!执剑问寰宇,谁说大宋再无好儿郎?!
史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