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一百二十九章 城垛及射击孔

刘备下城去了,走时他拍了拍李孟羲的肩膀。

守城之法,该如何改进呢?李孟羲一点头绪都没有,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有什么战术细节。

扔石头倒金汁这些知道,但有必要练吗。

刘备下城整兵,李孟羲眉头紧皱。

李孟羲在很认真的学习军略,可学习就没有轻松的事。

李孟羲爬上城垛,借来弓箭,试着比划了好几个射击动作,正射,侧着身子射,还有藏头缩肩的,身体缩在城垛后边射,亦或是把箭从射击口往下射。

射击口是城垛的一部分,是斜向下的一个隧道型小口,这样城上可以顺着射击口向下直射箭支。

如果射击口是平直的,那射击口于城垛,就像是窗户一样,敌军一箭射来,城垛后躲着的人就不安全了。

射击口做成斜的,城外的箭纵然射到射击口上,却因为角度的关系,箭会撞在斜着的射击孔的壁上,无法伤到城垛后的人。

除非一种情况——在极少的合适的角度,由神射手在城墙上瞄准射击口刚好能把箭顺着射击口斜向上射进去,钉死城垛藏着的家伙。

但是,由射击口向外射击,和由城外向射击孔射击,射击难度天壤直接。

由射击口射人,人那么大的靶子,又到了城下,那么近,容易射中。

而城下的人射射击口,目标只有拳头大一点。射击难度是几十倍的差别。

李孟羲笨拙的拿着弓箭,调整着各种射击角度,弓箭怎么拿都感觉不舒服。

一旁的乡勇看不下去了,拿过弓箭给李孟羲做了示范,“左手握弓臂,右手拉弦。”

有乡勇示范,乡勇没解释为何这么左,而李孟羲已经无师自明了——右手力量大于左手,拉开弓弦需要力量。虽说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拉弓时左右手受力相同。

但是右手远比左手灵活,对微小动作的掌控微调能力远胜左手。

只要不是左撇子,右手拉弦,一定比左手拉弦射的准。

见了弓箭,李孟羲便联想到了弩,他突发奇想,守城时,用弩好呢,还是用弓好呢?

所谓,强弩之末,不足穿什么来着,意思就是说弩箭直射,无法抛射,随着距离的增加,动能衰减的很厉害,太远就没有杀伤力了。

而弓箭可以抛射,动能比较好的存留下来,在很远的地方依然有杀伤力。

而守城之时,不需要射多远,弩绝大多数时候所要攻击的,都是一二十步近距离的敌人。

在近距离的范围内,弩箭的力道要远强于羽箭。

所以,李孟羲想到,弩是否比功更适合守城呢?

李孟羲皱着眉头,摸着下巴,眼睛往一圈寻摸,看了一圈,弓手有,但一个弩手没见。

“弩手呢?怎不见弩手?”李孟羲问。

“将军怕伤人,不准用弩。”一旁的乡勇回答了李孟羲的问题。

李孟羲疑惑,这什么道理,爬伤人不用弩,那为什么用箭?

疑惑在一秒之后,自动消失了。

这是练兵而已,弓手们都把箭头给拔了,用没有箭头的箭杆射人,不太容易伤到人,再加上弓容易控制力道,乡勇们刻意的把弓只拉了半满,就更不会伤人了。

而弩不同,弩的构造特殊,没办法控制力道。加之弩的力道强劲,没有箭头,秃杆弩箭射人也很危险。

城外五十步,又见枪旗乱晃,刘玄德又要活捉李孟羲了。

李孟羲让人挥旗回应,他叫住了三四个弓手。

“来,你们拉弓射箭,我算算一箭射出,得多少时间。”

李孟羲对弓手们说着。

弓手们不明所以,还是照做了。

开弓射箭,共有一下步骤——把箭从箭筒拿出来——把箭杆搭在弓臂上,箭尾抵在弦上——然后开弓——接着,身体探出城垛——放箭,回身躲藏。

人气小说推荐More+

龙吟水泊
龙吟水泊
我叫赛伯当,我有一个小盒子,如果你的外号和隋唐英雄有关,我就能让你得到他们的力量,那个王伦,你和我联了个宗,你想得到谁的能力?什么……李密的能力,你还要我给你找萧妃,你怎么不去死啊!
逆天吼
穿梭世界的修士
穿梭世界的修士
作为一个患了癌症的扑街小写手,郭青阳一直以为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悲催的倒霉蛋,没有之一。直到有一天,一个从异界穿越而来的小修士当头砸来,一切就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万俟枫
三国:我成了刘备四弟
三国:我成了刘备四弟
一位后世教师陈勐,意外穿越来到公元184年的涿县,此时刘关张三人尚未结义。既如此,那陈勐就主动的加入其中,成为了刘备的四弟。刘备的仁义,张飞的勇猛,关羽的忠义,陈勐的智谋,有了四弟的加入,刘备的人生彻底改变。这一世的刘备,没有错失那些豪杰谋...
历史中的石头
穿越破案抗金
穿越破案抗金
他们乘坐飞船穿越到南宋,遇到了金兵大举南侵、义军造反……主角的金手指是:知晓历史,武功和智力超群。本书是50多万字的中篇小说,前半部以破案为主,后半部以战争为主。在本书中,韩世忠的性格可能和一些书友的想像不同,但这是在参阅大量历史资料后写成...
漫可浓
大明第一锦衣卫
大明第一锦衣卫
回忆于此,那年那时,锦衣卫,绣春刀,飞鱼服,一场场波澜壮阔的征战,权谋间的诱饵,江湖间的侠义,为你呈现一卷不一样的锦衣江湖。独断大明,唯有锦衣!新书已经发布:《寂静时刻》欢迎支持
陈俊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