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诡异:我能提前模拟

第十四章 触发完美结局的条件(1/3)

独臂老瞎子给魏墨喂下咒虫,并且凭此,在许多年之后夺走了魏墨的通幽之血。

而魏墨在一开始并不狠老瞎子。

也许,是魏墨心怀感激,感激老瞎子带他离开囚禁地,给了他做一个“正常人”的机会。

感激老瞎子让他成为了掌握超凡力量的咒术师。

可人是会变的啊。

岁月流逝。

本来已经拥有五行级修为,起码也能容颜永驻,活上两三百年而不死的魏墨,却在八十多岁的时候就衰老得走不动路,需要将咒虫移植到体内,才能保持正常的肢体活动。

他老了。

他也不甘心了。

他想起了很多年前,自己被老瞎子夺走的通幽之血。

他还在幻想,自己若是没有吃老瞎子的咒虫,没有被夺走通幽之血又会如何如何。

魏墨幻想着“如果”里的自己。

于是他悔。

于是他恨。

而又过了一段时间,可能也就是前几个月的样子,因为最后一页日记的字迹明显很新。

人之将死,魏墨也释怀了,在最后一次日记里显得很是风轻云淡。

“原来是这样。”

李观棋将紫色日记重新塞回墙角,把书架移回原地,心中百感交集。

在模拟器里,他只知道魏墨发现他资质很好,就想他的夺舍肉身,当然以为对方是个纯粹的坏人,是个需要杀死的敌人。

可是模拟器的文字模拟里,魏墨是个单薄,甚至连纸片人都不算的“文字角色”,仅仅是个“boss”而已。

然而。

直到真正穿越诡异世界,他才明白,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是复杂多变的。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魏墨在临死之前,确实是想将一身所学传给徒弟的,所以才有了那个,无论吃左边还是右边那碗咒虫都得死的奇怪条件。

这个收徒条件看似古怪荒谬,毫无逻辑。

可这不正是魏墨的真实经历吗?

如果当年他宁死也不吃老瞎子的咒虫,可能他一开始就会死。

但也许,对魏墨自己来说,不曾见过高处的风景就黯然死去,反而会是更好的结局。

然而被老瞎子带走之后,他发现自己是通幽之子,成为了五行级咒术师,拥有了追逐无量级之上的永生之路的机会。

他见识了太多太多的高处风景。

可老瞎子最后掠夺了他的通幽之血,夺走了他的一切,让他连一元级的修为都保不住,彻底跌落凡尘。

他本可以忍受黑暗。

前提是他不曾见过光明。

“变数,是我。”

李观棋面无表情,轻声自语。

无量级之上,是永生。

原本的魏墨看不见永生希望,本想收个徒传授衣钵,然后就此死去。

可问题是,他的资质太高……等等。

不对。

李观棋猛然抬起头来。

不是资质的问题。

根本就不是资质的问题!

是通幽!

再高的咒术师资质,应该也不会触发完美结局的前置条件,也就是魏墨想要夺舍的想法,根本就不会。

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魏墨已经释怀,而且心存死意了。

可重点,是通幽之体。

是魏墨曾经拥有,后面又失去了的通幽之体。

李观棋的出现,让魏墨触景生情,想起了曾经的自己,幻想着如果能够回到当年,如果能够一直拥有通幽之体,他现在会有多高的成就。

于是。

魏墨不想死了。

他想夺舍李观棋,再度获得通幽之体,从头开始,再踏修行之路,再寻永生之路,再去过上那个,本该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可是。

“你有你的故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神秘复苏:此世之暗
神秘复苏:此世之暗
人们彷徨,人们失措,总有人能鸿运齐天,总有人是天命之子,但这里只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
花幽丶山月
深蓝寻踪
深蓝寻踪
来阅文旗下网站阅读我的更多作品吧!
手心里的光
长于潮汐将死之夜
长于潮汐将死之夜
人能观测世界的方法太有限了,只通过看、听、触碰等等方式,谁又能保证自己观测的世界一定完整呢?李沧蓝见到过一些失明的人,他们天生比其他人少一种观测世界的方法。比起其他人的怜悯,他却想到了自己,有人天生少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那么会不会有人天生比其他人多一种呢?想到这儿,回想起小时候的那段荒诞经历,李沧蓝呼吸有些凝滞。他不愿意相信现实是不完整的‘虚假’,但也不愿意相信自己所看见的是真实。一直浑浑噩噩的,
灼灼之
颤栗之眼
颤栗之眼
那一天!这个世界的太阳被一颗巨大眼眸取代!各种黑暗生物也出现在世界的各个区域,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疯狂的发展科技,世界也因此迎来了新的纪元。肉身苦弱,机械飞升!基因改造,异变成神!这个世界人类选择的道路,究竟是对是错?只有永远活着的人才有资格评判!而对于莫名其妙来到这个世界的唐恒,他只想好好活着!
目真人
板凳儿奇案录
板凳儿奇案录
北宋年间,历两朝三代的赫赫将门呼延家四公子得了个不足月的早产儿,还是在孕母起身时直接滑落在四方椅上,他自出生稳婆便不止一次唉声叹气地暗示其祖父老呼延“此子恐难有龟龄之寿”。老呼延育有四子,个个虎背熊腰,志学之年便跟随他征战沙场,四子十一个孙儿也都壮硕得小牛犊一般,偏偏这个小十二孱弱得让人心疼,老呼延便给这个“板凳儿”起名呼延略,养在自己屋内,与老妻一起悉心照料。聪慧过人的呼延略七岁时善于洞察细节的
一蓑烟雨两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