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乾曜心想,裴宽似乎是出自河东裴氏,听说为人公正严明。而我举荐的监察人选御史中丞宇文融看来是被否了。杜暹老弟,你就只有自求多福了。
当下源乾曜道:“既然御史大夫程公提议,监察御史裴宽和监察御史杨慎矜一同考察安西,我也没有意见。”
李隆基又询问一遍其他诸卿,最后道:“既如此,散朝后,请右相即刻安排中书舍人起草旨意,请门下省黄门郎尽快前往即刻传旨。”
源乾曜和张说同时道:“臣领旨。”
结束此事,众臣又奏报了一些请他政事,李隆基都一一解答。
接着,李隆基又问道:“说道起草政令,传达旨意,朕又想起了中书侍郎崔沔、中书舍人韩休、黄门侍郎王丘这几位爱卿,去年太行山以东部分地区发生旱灾,百姓流离失所,朕派中枢多位爱卿前往受灾地区任职,进行正在赈灾工作,不知他们现在做得如何了?”
张说道:“禀陛下,我中书省原中书侍郎崔沔现出任魏州刺史,他在境内,面对灾情,采取怀柔之策,宽令为民,近一年来,灾情减轻不少,流离的百姓也有陆续回归的。但我中书省原中书舍人韩休现出任虢州刺史,他就有些让我头痛了。”
李隆基来了兴致,问:“何事可以让爱卿如此?”
张说道:“他虢州处在帝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之间,朝庭官员来往两地之间较为频繁,由于各地驿站所需花费多得由地方自筹,所以虢州各驿站供应来往官员车舆粮草,所需花费都甚巨,虢州因此地方征税也颇多。韩刺史多次上书请求朝庭平摊此项征税给其他州府。我都以仅利虢州,而有损他州给他驳回了。这不,他的第三封请求平摊驿站费用的奏章又发过来了。”
张说讲到这里,也是一阵苦笑。
李隆基听了也哈哈一笑道:“韩卿到真是锲而不舍。”
接着,李隆基又正色道:“不过经卿一说,朕也觉得长安洛阳两都之间官员往来频繁,虢州新近受灾,卿又有对策,替他减轻些官员往来车舆粮草供应方面的负担?”
张说道:“韩刺史他升为一州刺史,可以站在他虢州角度着想,但陛下信任微臣,用我以宰辅,我自当替陛下分忧,因而对天下州府都得一碗水端平,不厚此薄彼。所以前两次我都驳回了韩刺史的奏请。这次,臣一方面因韩刺史锲而不舍;另一方面也知他虢州确实不易。所以,臣也忧心此事,请陛下决断。”
李隆基道:“朝庭驿站由兵部驾部郎中统管,各县由县令监理驿事。兵部尚书王卿,你可有对策?”
兵部尚书王晙出列,道:“陛下,微臣以前多任边将,以前紧急军情往来,只顾安排五百里加急就是,恨不得早日传达军情,今日才知驿站之不易陛下可否容臣早朝后寻驾部郎中商讨对策。”
李隆基道:“爱卿过谦了,爱卿沙场宿将,久历边事,边郡军民无不信服于君,又怎会不知情报驿站之重要。不过,既要解虢州驿站之忧,又得公平其他州郡,此确实不易。你去和驾部郎中商讨些对策也好。”
王晙道:“谢陛下!”
接下来,李隆基君臣进行了一些奏对,快要散朝,李隆基突然说到一句:“众卿,自朕登基改国号开元以来,已历时十三载了,朕之皇子已许久没有进行封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