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武侯穿越宋哲宗

第二十五章 部族之争

西夏大军突入宋境泾原路之后,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实质的抵挡,县城以下的村庄坞寨,在他们兵锋之下全部弃守,有两三座县城也在党项人的围攻下陷落。

不过他们的收获并不大,那些村庄坞寨多数都被搬空,别说粮食财货,连铁锅都没留下几个。

这其实也是宋和西夏之间的常态,在频繁的战争下,组织度高,有足够负责的乡里都保是能够做到有序撤离的,因此起初西夏大军,包括梁太后和嵬名阿吴都不甚在意。

毕竟他们这次的目标是泾原路腹地的富庶区域,而不是边境。

拿下的两三座县城倒是有些粮食,不过军械都是些废弃失修的,犹如废铁,他们眼下哪里有时间修补。

再深入宋境到达镇戎军、渭州周边,情况仍和前面一样,村庄和坞寨都是空的,有些城寨即便被攻破宋军也是有序撤退,城内最多有些陈旧粮食,其他什么补充都没有。

仁多保忠渐渐不安,这很像是宋军在坚壁清野,而不是什么防务空虚。

但他并没有向梁太后进言,一是他也拿不准,毕竟这时候正是该春耕的时节,百姓也青黄不接的时候,城寨府库粮食稀少并不稀奇,至于军械或许真是因为疏于军务,年久失修。

另外,他也没有把握说服梁太后,毕竟此番如果无功而返,对于梁太后执政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她不会轻易放弃的。

不过他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这天西夏大军进攻镇戎军受阻,他求见梁太后,陈述关于防备宋军绕后截断后路之事,这是他的担忧,也是想借机率部族与梁太后大军分离自行其是的借口。

毕竟大军在之后就算有大的斩获,他们西南部族的得利也远低于拓拔部和其他贵族,甚至如果遇到硬仗,他们西南部族还得充当马前卒,不如分头行动。

梁太后和嵬名阿吴如何不晓得他的心思。

“仁多将军是真的在担心我们的后路吗?”嵬名阿吴面上冷笑不止。

“太后,我们大军沿着山川河道而行,那么退路也就是葫芦河河道以及少数谷地这么些退路,若是宋军真的切断退路,我们军需耗尽又如之奈何?”仁多保忠不理会嵬名阿吴的冷嘲热讽,乃是慷慨进言。

这是切实的担忧,尽管他其实也认为可能性很小。

毕竟与西夏大军野战宋军胜少败多,切断他们退路,要把四十万大军消化大宋西军只怕够呛。

何况,他们动员迅速,突袭泾原路也就短短几日,宋军各路帅臣没有统一调度如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做出有效部署,等大宋朝廷中枢的令旨他们说不定早就劫掠而去或者拿下泾原路的各处重镇了。

退一步说宋军安抚使司的帅臣们就算反应迅速,调度的军令到达需要时间,大军赶路需要时间,他们西夏大军又不是站着不动,谁包抄谁还不一定呢!

他们骑兵多总是比宋军机动性要好的。

退一万步,就是被包抄住了,在河川谷地,直接冲烂他们包围圈又如何?在野战中,宋军还能拦住他们的精锐骑兵铁鹞子?

“你未免太高看宋军了。”梁太后不认可仁多保忠的进言,“在陕西诸路我们夏国大军从来都是来去自如,宋军有什么胆量包抄我们,乃至于要跟我们野战?再说如今一路势如破竹,反倒忧虑军需不济是什么道理?”

仁多保忠很想说若真是来去自如,去年十月太后何至于弃众翻山越岭而逃,但他不敢,只能小心说道:“太后,汉人有谚语小心驶得万年船,那种师中新就任鄜延路安抚使司,不可不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大明烈歌
大明烈歌
重生在官宦家庭,母亲家是晋商、未来妻子家是海商、师长是首辅和东林党领袖!可大明二百余年基业即将毁于日益腐败的官僚地主集团,党争日益激烈,商人勾结外族发国难财,而主角出生于、长于这种家庭,长大后却立志挖自家墙角,救我中华民族于危难!不然万历朝...
回溯者
大宋之有种职业叫造反
大宋之有种职业叫造反
穿越到了大宋,穷困潦倒怎么办,好办,造反呀!这是一个现代江湖大佬,穿越到北宋末年造反的故事,原本是想靠造反谋生,把造反当成一种职业,却没有料到造反过头了,把大宋给造没了,面对南下的金军,只能继续造反,由反大宋,变成了反大金。粉丝群154601760,有兴趣的可以进群聊!
我不是西毒
张一真
张一真
张一真,群像中的一员,这群人有好有坏,当面对残暴的强敌,当家园被毁,当亲人被杀,当死亡的阴影时时笼罩在心头,他们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张一真们面对强敌,用他们的胆略智慧演绎可歌可泣的人生。
灶里红薯
穿越明朝当皇帝
穿越明朝当皇帝
高中生秦空无意中穿越到了明朝崇祯年间,与燕王朱棣结为兄弟,在他的现在智慧之下帮助朱棣登基为帝,开创了永乐盛世,成为九五之尊的朱棣对渐渐地开始对这个聪明的兄弟有了提防之心……秦空慢慢的也对这个曾经的兄弟失去了感情,带着自己心爱的人一同离开,随后化名,去世界的另一头开拓新的世界……
段先生
蛮荒的足迹
蛮荒的足迹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满格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