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主她偏要又美又飒

第六十三章 桑颐施计

桑颐转身,冷冷对身后的两位侍女道:“你们下去吧。”

可惜二人纹丝不动,桑颐立即明白,这是慕思醉寻来监视她的人。

“你们啊,果然是忠心侍主的好俾子。”

她回过身。

一柄锋利的短刀,此时已冰冷地抵在她的腰际。

“你最好不要有什么小动作。”

有人小声警告着她,声音清脆,甚至含着笑意,话语却一个字一个字砸在她的心上。

是么?

她被闻宛白压迫了那样久,闻宛白的凌厉手段自然也领教了几分,这样的情况下,若是闻宛白,会如何做?

她这般想着,突然出乎意料地笑了出来。那模样不似从前一般楚楚可怜,多了三分算计。

桑颐突然握住那高台上直通地面的红绸,借力跃下,轻盈的身姿在风中显得有几分飘摇。那两位婢女甚至来不及抓紧她,便看着她已下了华晏台。

那一刻,闻宛白的神色一敛,她知道,桑颐绝不是个安生的人,桑颐不可能会心甘情愿代替她。她的眉轻轻蹙起,心砰砰直跳,直觉告诉她,会有不好的事发生。

桑颐正立在四位长老正中间,她一把将帷帽扯开,露出姣好的容颜,待众人看清了她的容颜后,一片哗然。

弟子中略是年长些的,也认得这是前宫主的得意弟子,可惜在闻宛白登上宫主之位后,便匆匆消失,直到现在,突然出现,令人颇是意外。

最是惊讶的,莫过于几位长老。

这,这不是他们的小桑颐么?

这是怎么回事?

而慕思醉见状,更是眉头紧蹙,目光紧紧锁着那抹暗红的身影。

棋子,也有挣脱桎梏的一日。

唐拂袖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望着桑颐的身影,目光近乎在喷火。罪魁祸首,可不正是慕思醉。这个男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桑颐流露出楚楚可怜的姿态,梨花带雨地望着众长老,只是一眼,便将所有的委屈尽展无遗,胜过千言万语。

“诸位长老,今日是祭祀典礼,本应行祭祀之礼,可桑颐心中有怨,还望长老做主。”

长老们见状,不自觉心疼这个已许久未见的师侄,可她那与闻宛白如出一辙的声音,更是惊煞了众人。

秦长老率先道:“桑侄女,你有什么难言之隐,尽可以告诉我们。”

他是众长老里最年长的,看事情要通透些,骨头也比旁人硬,愣是喜欢处处与闻宛白作对,他尤为不喜她那杀伐果断的作风。

那感觉就像自己只要不听话,便会成为她案板上的鱼肉一般可怖。

他身为水月宫的长老,虽说年长了些,武功却也不低,可他四人联手,却打不过一个丫头片子,你说气不气?

这个丫头片子,恰好还成了水月宫宫主。

闻宛白这个名字,他们就是进了棺材板,也是不带忘的。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被暴君强宠的金丝雀翅膀硬了
被暴君强宠的金丝雀翅膀硬了
温软明艳娇气包??毁天灭地阴翳疯批陈娇娇是大陈最受宠的公主,父皇疼爱,母妃宠着,自然娇养出跋扈的性子。可是,一朝大陈改朝换姓。做为亡国公主,她被送给新皇,在昏暗的烛火下男人说好久不见。是从小伺候她的小太监,总冷着一张脸,对谁都不愿多言.她存心捉弄,想叫他低头服软。雪天叫他跪在外头晾干外套,命他下水捡蹴鞠差点害他淹死,反正她干什么坏事都是他背锅。*十一岁的祁宴是驰骋疆场的少将军,十二岁他是宫中下贱的
白白白兔子
山村小神农
山村小神农
牛大力是一个全村公认的“废物”,二十郎当岁一事无成。正所谓鸿运当头,挡也挡不住!牛大力获得一次意外的偶遇,人生的转折由此开始,从一个被人瞧不起的“废物”,成为全村人的希望,经营山庄的生意致富,闲暇之余享受山村生活,逍遥自在,其乐无穷。
奋斗狼
爱是蚀骨灼人心
爱是蚀骨灼人心
沈蔓菁的前半生,恣意张扬,可是遇到封翟行,耗尽了一生的运气。三年牢狱之苦,她的骄傲、自信被消磨殆尽,遍体鳞伤。她成了别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杀人犯,是任人侮辱践踏的低贱仆人。她赤脚踩着荆棘前行,爱他的路满是血腥,步步通向坟墓。折磨、憎恨、残忍、辱骂,她爱的人恨不得她死无葬身之地。他……是恶魔。是打瘸左腿的棍棒,是剜去亲生骨肉的刀!也是她爱了整个青春的刻骨铭心。“沈蔓菁,这次你又想害死谁!”那人字字锥心,
墨云归
妖妃倾城:王爷,别乱来!
妖妃倾城:王爷,别乱来!
第一次见,她看光了他洗澡,还强吻占尽各种便宜,顺走了他的贴身衣物。第二次见,她却没认出穿上衣服的他。第三次见,她差点死在他手中。她是整个北陵国最厚颜无耻的丑女,辣手摧花专荼毒美男,却摇身变成了医毒双绝的倾世美人,脚踩渣男白莲花,亮瞎众人狗眼!他是容颜尽毁的废王,敛尽锋芒,面具遮颜,然而一切都只是假相,真正的他,有着足以倾覆天下的手腕!当面具下的绝世容颜揭开,她才惊觉自己从最初就惹上了一个什么人物,
上清童子宝
承运纪
承运纪
圣旨的开头总要加一句“奉天承运”,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载着大气运。气运一说虚无缥缈,但谁都不能证明它不存在。天下万物皆分阴阳,气运也是如此,有人运气爆棚,有人倒霉透顶。当然气运不是一成不变,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因祸得福、乐极生悲的例子不胜枚举。初心不改,方得始终,惟有赤子,方能承运。钱承偶然得到一道由气运孕育而出的“玄冥运火”,从此“狗屎运”不断。
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