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嗅觉极其灵敏的李林甫迅速捕捉到了这个宝贵的机会,随即上奏李隆基,认为韦坚与皇甫惟明密谋拥立太子篡位!
李隆基久久地凝视着李林甫所上的这封奏章,内心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将三个人联系在一起产生的可怕联想使得李隆基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一个是手握重兵的边将,一个是身负重任的朝臣,一个是身为继承人的太子。
李隆基回到寝宫的时候依旧心事重重,完全没有了往日的洒脱。
杨玉环感觉奇怪,问唐玄宗怎么了,唐玄宗却反问:“有人告发太子阴谋谋反,爱妃对这件事怎么看?”
虽然李隆基对杨玉环很是宠爱,但他却从未在她面前提及过朝政,因为他内心深处对女人干政充满了抵触,祖母武则天、伯母韦皇后、堂妹安乐公主和姑姑太平公主在他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他亲眼看见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武则天在神龙政变中被迫退位,亲眼看见了韦皇后被士兵诛杀,亲眼看见了安乐公主香消玉殒,亲身经历了曾经与他并肩战斗的姑姑太平公主迅速转变为最冷酷的敌人。
如今李隆基却主动在杨玉环的面前提及如此隐秘的事情,实际上是在试探。李隆基担心太子为了权力谋害自己,同时也在担心有人为了权力陷害太子。他此前已经因为一时的冲动失去了三个儿子,绝对不能让骨肉相残的悲剧再次上演。
杨玉环也隐隐觉察到了李隆基似乎是在试探,说:“不会是有人在故意陷害太子吧!太子一直谨言慎行,怎么可能会谋反呢?”
李隆基摆摆手,说:“权力会让一个人彻底地迷失。从古至今,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事难道发生得还少吗?如果李亨真是被人陷害,朕自然会还他清白;如果他真要图谋不轨,恐怕谁也救不了他!好了,不说这些烦心事了,陪我去梨园走走吧!”
若有若无的试探使得李隆基觉得杨玉环似乎并未牵涉其中。起初他也曾怀疑过,这或许是李林甫和杨玉环企图联手扳倒李亨、拥立李琩的政治阴谋,但这番试探使得他很快就否定了自己的这个猜想。
次日,李隆基在勤政务本楼召集两位宰相——右相李林甫和左相李适之商议此事。
而李林甫谈着谈着,谈到了玄武门之变。
提及玄武门之变无疑会迅速放大李隆基心中的担忧和不安,李林甫并没有一口咬定太子一定参与其中,但是却指出了似乎唯一能够查明真相的办法,那就是立案审查。
李隆基最后决定此事交由李林甫全权处理。
李适之知道无论如何,他与韦坚的亲密关系肯定会成为别人攻击自己的把柄,于是主动要求急流勇退。
最后,唐玄宗决定暂时搁置。
李林甫精心挑选了案件审理人员——御史中丞杨慎矜、御史中丞王鉷和京兆府法曹吉温,他们不仅都是李林甫的心腹,而且全都是审案的高手。
李林甫对案件的审理结果充满了期待。况且他此前又曾经去找过杨玉环,虽然杨玉环并没有当面应允,但他却明显地感觉到她似乎有些心动了,如果她能够从旁协助,那么何愁大事不成呢?
可是案件却迟迟没能取得李林甫所期待的进展。虽然是联合审案,但吉温的地位却比其他两个人要低很多。杨慎矜在三人中资历最高、级别最高,可他却并不想彻底地站到太子李亨的对立面,因为李林甫与李亨的这场政治对决最终谁输谁赢还难以预料!
这段时间杨玉环明显感到李隆基一直愁眉不展,知道他一直挂念着那个案子。此时杨玉环的内心无疑也是复杂而又纠结的,她从本心里并不愿意看到血流成河的场面,但她又因为武惠妃的死而对李亨心生厌恶,虽然抛头露面的是韦婉华,但李亨想必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
李隆基又向高力士问案情进展,高力士不敢贸然相助,可又不忍心不管,便提到了许多家族被酷吏们冤杀的事情。
李隆基也曾见识过武则天时期的酷吏们的疯狂,作为父亲的李隆基的心微微动了一下。
“玉环,你觉得朕该如此处置此事啊?”其实李隆基已经想好自己该怎么办了,不过又是在悄悄地试探她而已。
“玉环本一介女流之辈,不懂国家大事,既然三郎询问玉环,玉环只得如实相告。玉环觉得还是早日结案为好,以免节外生枝!”杨玉环小心翼翼地说。
李隆基点点头,若有所思地说:“节外生枝!节外生枝!”
李隆基随即在勤政务本楼召见李林甫。李林甫早就隐隐感到事情恐怕有些不妙,当他见到李隆基那张神情严峻的脸的时候,他知道自己的预感恐怕要应验了。
唐玄宗问李林甫案情进展,李林甫表示还在查,唐玄宗便道:“什么真相?皇甫惟明麾下精兵远在河西和陇右,如何拥立太子谋反呢?是他们真的谋反,还是有人在臆断他们谋反?”
李林甫顿时哑口无言了,在历次血雨腥风的宫廷政变中,驻扎在京城的禁军一直充当着急先锋的角色,却从未出现过边防军的身影!
李林甫“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动情地说:“微臣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江山社稷,万万不敢夹杂任何的私心杂念啊!”
李隆基的面色舒缓了许多,说:“爱卿平身吧!你为大唐所做的这一切,朕一直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过这件案子就暂且到此为止吧!韦坚唆使皇甫惟明在见朕的时候竭力举荐他,实属干进不已。皇甫惟明让朕不要重用你,实属离间君臣,剩下的事就由爱卿去处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