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因为电脑芯片大部分都能国产的情况下,所以电脑的价格要比胡涵上辈子便宜很多。虽然现在计算机普及率还很低,但也比以前强多了。
胡涵想起以前九十年代中期,中关村有个叫“瀛海威”的公司一开始在国内推广互联网。但当时大家也就在网上聊聊天,发发邮件。还没有认识到互联网的潜力。
更有甚者,当时还有人发起了一种叫做“互联网生存竞赛”的活动。大概比赛内容就是每个人都给足了钱,然后关在一间只有一台联网电脑的屋子里,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这种比赛在前世21世纪的人看来和大笑话差不多,给202X年的人,只要有手机和WIFI,别说生存了,从外卖到百货,从汽车到房子,就没有不能买到的东西。
但就是年代可不一样,既没有某团也没有某宝。网址除非是事先知道,不然也不可能搜得到。而且那时候也没有快递和送餐小哥,所以大部分人只在房间里扛了一两天就以挑战失败告终了。
因为胡涵这一年在美国那边做出了浏览器、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所以这使得在国内推广起互联网来要方便很多。不过,现在安装互联网需要家里有电话才行。然而1992年装个私人电话还需要大几千块,光排队装机也要排半年。
所以,现在家里有电话的人,多少都有点儿背景。大几千的电话装得起,万八千的电脑估计也都不在话下。
胡涵先是建了个门户网站叫做“新浪潮”,然后又弄了个综合论坛叫做“天无涯”。另外,胡涵还做了一个原始的文字MUD网络游戏叫做“魔怔世界”,而且还是有海外和国内不同服务器的。倒不是他不想把游戏做成大型多人在线MMORPG,只不过这个时候的奔腾二代电脑和寰球出产的56K走电话线的“猫”(调制解调器)都不支持这种技术冒进。
那时候用猫上网费用很高,基本就是按电话费收取。一个月轻轻松松就能干进几百块钱。为了普及,胡涵只能在全国知名大学附近开设了中国最早的一拨网吧。而且一小时只收两块钱,算是赔本赚吆喝。
但这种榜样的力量却是无穷的。如果一个社会中,中上阶层和知识分子都在流行一种玩意儿,那这种的东西在普通人眼里就一定是非常时髦非常fashion的。
自上而下的影响是非常迅速的,很快“网上冲浪”就成了90年代潮人必备的技能和爱好。
这时候还没修墙,所以全球互联网的信息都一股脑地涌进了国内。当然,胡涵肯定不顶这个雷。要在国内混,必须要学会自我驯化和自我监管,不然随便哪个嘴欠的一举报,那都是原则性的问题。
所以,胡涵的“新浪潮”门户网站所连接的其他网站都是经过自己筛选的。上面基本都不提中国一个字。
而且,胡涵还有一些意外的收获。主要混在“天无涯”和“魔怔世界”里的那些人,居然还有几个是家里非常有背景的年轻人。他们这些人很快就自发组成了一个范围不小的团体,而且把国内互联网先驱胡涵当成了精神领袖。
尤其是在他们得知了胡涵之前的事迹和成为了《TIME》封面人物之后,那是对胡涵的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既然这局都已经成型了,那胡涵不顺水推个舟就显得太不局气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