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涵给二爷安排了一辆丰田皇冠,平时老头子去琉璃厂或者去颐和园遛鸟就可以坐专车去了。
盛夏似乎是突然就到来了,中考的日期已经临近。这种时刻,就连胡涵也不能免俗。一边复习,一边刷题的他甚至已经开始羡慕那些保送生了。倒不是因为别的,主要是是中国这种考试制度真不是人受的。
上辈子自己都四十多岁了,有时候做噩梦的内容都是自己年轻时候在考场上的经历,要不就是发现满卷子的题都不会做,要不就是卷面一片模糊,怎么看也看不清……
无论如何,这几天的考试终于是对付完了。其实要说压力有多大倒是未必,反正平时胡涵在学校里也有当年级第一的压力。所以,中考也并没有什么不同。胡涵所在的学校反正是个重点,在这里年级考前几十名,其实中考基本就稳了。虽然不能说想去哪个学校就去哪个学校,但基本区里的重点高中也是随便挑。
像胡涵这种远近闻名的“特殊”学生,学习成绩其实倒在其次了。家里是大企业家、自己五岁就是成名作家和漫画家,还是创作型歌手,而且性格也不错,一点儿都没有骄傲自满,而且还能在班里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就连那些衙内在他面前都老老实实的,这简直就不是学生,简直就是特么的活菩萨。
哪个学校的要是能引进这么一个学生,那老师可省心了。你敢呲毛?人家胡涵什么条件,什么成绩都老老实实的,你跟他比屁都不是,也敢呲毛?
甚至有些不是宣武区的重点学校也过来搞小动作了:“胡涵同学,我们学校的高考成绩可是有目共睹的,来了我们学校基本就等于拿到了清华北大的门票。”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胡涵总是回答自己必去师大附。
如果对方不解,还问理由的话,一般胡涵只回答三个字:“离家近。”
主要也是清华北大的诱惑力对胡涵来说并没有那么大。第一,他不想从政,所以清华北大里的校友关系网对他来说并不是那么有吸引力。
第二,他虽然从商,但论这个时代的创新对他来说也是手到擒来。你玩互联网?没有电脑你能玩吗?你玩电商?没有智能手机你用什么普及?
所以,缺钱的人确实需要关系网,这只是一种加成BUFF,并不是创新的本体,但现在的胡涵并不缺少这些。
而且现在的北京还没有后世那么卷。胡涵记得很清楚,上辈子21世纪以后胡涵家那片地方成了个入门学区。本来自己和老婆的二本学历在这一带本地人里还算不错,但突然间,环境就变了。
周围一下子冒出好多新京户的考二代,爹妈双博士,父母985,清北毕业满地走,全国体制内背景的家庭都来这里聚齐了。
这些新来的家庭,很多都是靠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更加相信卷考试的重要性。一时间腥风血雨啊,像这辈子五岁做个鸡兔同笼或者说两句洋文那都根本不带玩。
这帮新来买房的主儿,孩子那都是3岁钢琴考级,4岁编程GESP,5岁PET,6岁考托福,小学一年级做个奥数比赛题就跟玩一样。幼儿园必须是双语(老师必须是白人,黑的都不行),课外班必须是加分项目,小学生都花6位数出国研学,不去你就是土鳖。
上辈子胡涵作为土着,看着自己那个普通又普通的孩子,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无力感。以后谁再说北京400分能上清华,就让他自己来试试。让他带自己孩子来跟当初你们市你们县的状元后代一起来卷一卷,看看能不能卷出个清华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