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夏的真实经历并不像顾冬和顾春所想的那样刺激又美好。
他从北城坐上火车,一路往南走,天气越来越暖和。
到了一个省份,那边出来的人多,进去的人少。
因为大多是山区,人们生活很贫困,因此有能力的都出去打工了。
还有些人住在深山,出来一趟太远了,便一直留在了当地。
由于是贫困大省,这里医院、学校这些基础设施都很少。
顾夏一路往里走,走到接近傍晚时分,才到了一处有人居住的地方。
一处村落。
顾夏用普通话和他们交流,但大部分人听不懂,也不会说。
他比划半天也没人理解他的意思。
后来一个小女孩被推出来,怯生生的。
她会讲普通话,只是带着口音。
顾夏松了一口气,和她介绍了自己,又说需要找个住处。
村里人有个奶奶听见他是个医生,神情明显激动了很多,拉着他往里面走。
小女孩和他说,奶奶的儿子从山上摔了一跤,现在腿受伤起不来。
顾夏跟着去了老奶奶家,她儿子的脚摔得很严重,骨头都已经错位了。
难怪她那么着急。
他让女孩打了水来,给病人擦了擦,又提出要竹板。
村里立刻有人应了一声,出去找竹板。
看那人有点发烧,担心发炎,顾夏给他吃了一颗消炎药。
又从医药箱里拿了外用的药把他身上的外伤都给擦上药。
周围人见他熟练的操作,医药箱里有许多没见过的药和器具,看着他的眼神越来越崇敬。
很快,找竹板的人抬回来几根竹子。
顾夏指导他们砍成合适大小竹板,再拿过来给病人固定伤口,还给缝了几针。
就这样,简单地处理了一个病人。
这要是在大医院,可能还得进手术室,无菌操作,加上还有护士帮忙。
但这里条件有限,顾夏只能这样在简陋的环境下治疗病人了。
虽然他自己觉得环境不行,导致病人可能会有发炎感染的危险,但村里人已经对他特别崇拜了。
早知道,往常要是谁摔得这么严重,要不就是等着断腿,变成瘸子。
要不就是骨头长不好,一高一低。
最严重的,直接发高烧,人就没了。
可有了顾夏,病人不仅很快退烧了,腿上的伤也处理得很好。
他们相信人一定会很快好起来的。
于是村里人迅速地接纳了顾夏,让他直接在老奶奶家住下。
顾夏求之不得,正好方便他看护病人。
村里人知道他是从北城来的,看他的眼神都特别好奇,还问他,有没有见过导员啊,有没有去看过什么什么啊?
看着这些淳朴的人,顾夏只能竭尽所能和他们描述北城是什么样的。
可以说,他这辈子都没有在一天之内说过这么多话。
……
顾夏就这样在这个小山村停留下来了。
他每天早上都和村里人去山里到处看看,采些草药。
他发现这里有许多名贵药材,还有些很稀有的品种。
这是意外之喜了。
他简直在这座山里流连忘返。
直到两个月后,那个被他救助的腿伤患者能够站起来,开始复健,那些让他看病的人一个个有所好转,他才有时间出山给家里报平安。
顾春听他说了自己的所在地,那处地方直到千禧年之后都属于贫困地区。
该说不说,她弟弟很会找地方。
不过这也算是得偿所愿了吧。
既然他说自己安然无恙,顾春也就不唠叨那么多,只让他记得汇报行程。
顾春原以为他应该去一段时间就会回家,可没想到顾夏这一去,等到他再次回家的时候,已经是两年后了。
这两年他们隔几个月会通次电话,每一次都是顾夏打过来,因为没有人知道他下一站的目的地。
通过电话,顾春知道他在第一个小山村待了三个月就离开,又去了另一个村落。
离开那个省份之后,又去了西南地区。
那边几年前还处于战争当中,顾珍珠的丈夫方怀远就参与过那场战争。
战争结束以后,那边留下了许多伤残人士,顾夏就去当地医院帮忙治疗这些伤病员。
当地还有自己传统的医术,很多人认为是偏方、土方子,不科学,但顾夏不这么觉得。
他甚至想和人家老医生学习他的医学理论。
但对方说这是当地的传承,不愿意教给外来的人,于是只能作罢。
后来是他开的药方救活了一个伤重的病人,老医生才发现他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