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却名不正言不顺,是以少主此次会盟意在诛灭董卓。如此方可行‘匡扶天地,拯救黎民’之事。”
说到这,曹操差不多也相信了郭嘉的说辞,但他心中还是十分诧异。
他的长子,真的要做改朝换代之人?
他曹氏要取刘氏而代之?
一如王莽之故事?
曹操摇了摇,不敢想下去,“奉孝,子修此举是否太过冒险了?汉室真的可取而代之?”
郭嘉既然看出了其中端倪,又肯对自己言明,曹操自然不会怀疑对方的忠心,遂有此一问。
“主公,吾也说不准,只是少主行军打仗天马行空,无人可制,又治理州郡天下无双。此等百年难得一遇的才俊,岂是吾能看透的。”
“不过,即便少主没有称帝之心,却也不会保扶陛下(皇子协)。”
“为何?”曹操下意识地问道,思绪仍陷在汉臣的窠臼。
“若属下所料不差,少主只会奉先帝(灵帝)遗诏之帝,至于皇子协乃董卓所立,非少主所愿,又无恩于少主,故而稚童如何能驾驭雄主?”
“……”曹操也明白郭嘉说得有道理,可就是明白,心中突生惆怅。
说到底,他尽管对朝廷不满,但出逃招兵想的更多的是继续匡扶汉室。
然而此刻,有人告诉他自己的儿子不要做汉臣了,要做皇帝了。
他一时间还缓不过来。
脑海中不自觉地想起了李岷的样子,以及后宅这些年生的几个儿子,最终汇聚于一声叹息。
“此事再议,吾还需问过子修,想来他不久将至陈留。”
“主公,王朝轮替此乃天道允准,不可逆也。”郭嘉深深鞠了一躬,便告辞离去,只留下曹操一人唏嘘感慨。
……
与此同时,汝南太守府,袁绍也收到了李岷的檄文,兴奋之下,急召文武来商讨。
董仲颖,他姥姥的,这次看汝还不死!
在袁绍眼里,昔日一个贿赂朝臣苟活的外官,居然窃取了朝廷权柄,真乃滑天下之大稽。
这等事,他绝不能容忍!
是故,在与属下商议过后,袁绍直接去信曹操,言道:孟德,为兄已募集三万兵马,十五日定当会盟于陈留,以助子修壮举!
诸如之类,仍有不少,大小诸侯,摩拳擦掌。
离得远些,整兵后立即赶往陈留。
离得近些,则是厉兵秣马,但也在商讨会盟之事。
当然也有一些胆怯懦弱自私之人,一如荆州牧刘表,身为汉室宗亲,只忙着争夺地盘,却对会盟之事高高挂起。
又如益州牧刘焉,只知贪图享乐,同样对会盟不曾理会,简直是刘氏败类也!
至此,大汉十三州之局势,被李岷的一封讨贼檄文所牵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