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十四世纪,“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傣族收服了原属“勐果占璧”(后果占璧国)的“勐”,形成联盟国家“勐卯弄”(麓川国),在与蒙古人的战争中逐渐占据优势,统一了今云南西部、西南部及缅甸西北部等广大地区;“勐佬”傣族借助高棉势力统一了今老挝大部分地区,形成联盟国家“勐澜沧”(澜沧国);控制蒲甘国的傣族分裂后又再次统一,建立联盟国家“勐阿瓦”(阿瓦国)治着今缅甸中部及北部地区;“勐泐”(景陇国)也在蒙古人衰败后,恢复对云南南部及老挝北部、缅甸东北部的统治。
公元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各地傣泰政权开始走向衰弱。汉族明朝三次出兵“勐卯弄”(麓川国);之后,缅族东吁国吞并了傣族的“勐阿瓦”(阿瓦国)、“勐兰纳”(兰纳国)、“勐澜沧”(澜沧国)、“勐泐”(景陇国)以及继承“勐泰·素可”(素可泰国)版图的“勐阿瑜陀耶”(阿瑜陀耶国);“勐顿顺罕”(阿萨姆国)则开始了印度化的进程。
公元十六世纪中至十八世纪中,北部傣泰“勐”完全被汉族明朝控制,之后又被满族清朝控制;南部的“勐阿瑜陀耶”(阿瑜陀耶国)则脱离缅族东吁国再次崛起,“勐兰纳”(兰纳国)、“勐澜沧”(澜沧国)成了“勐阿瑜陀耶”(阿瑜陀耶国)的属国。
公元十八世纪中后期,缅族贡榜国兴兵入侵阿“勐阿瑜陀耶”(阿瑜陀耶国),占领“勐兰纳”(兰纳国)、“勐澜沧”(澜沧国),南部傣泰再次陷入缅族统治。1767年,披耶郑信将军赶走缅军,在“勐吞武里”继承了“勐阿瑜陀耶”的版图,“勐兰纳”(兰纳国)、“勐澜沧”(澜沧国)也趁机脱离缅族独立。
1782年,披耶却克里推翻吞武里政权,在曼谷建立“勐暹罗”(暹罗国),统一了“勐吞武里”(吞武里国)、“勐兰纳”(兰纳国)、“勐澜沧”(澜沧国)等傣泰政权。
公元十九世纪,傣泰民族建立的“勐顿顺罕”(阿萨姆国)因宗教冲突元气大伤,逐渐衰弱。1822年,缅人趁机出兵攻占“勐顿顺罕”(阿萨姆国),两年后,英国人又将缅人赶走,将“勐顿顺罕”(阿萨姆国)占为自己的殖民地。1885年,英国征服下缅甸后,北进占领向缅人称臣的上缅甸诸傣泰城邦小国。 1893年,法国强占了“勐暹罗”(暹罗国)的属国“勐澜沧”(此时已分裂为琅勃拉邦、万象、占巴塞三部分)。
公元二十世纪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企图统一傣泰地区的“勐暹罗”(暹罗国)与日本国结盟,出兵占领缅甸北部的傣泰地区。
原“勐佬”(澜沧国)分裂出的琅勃拉邦王也利用日本势力,宣布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治下的傣泰民族独立,建立新的“勐佬”(老挝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缅甸北部的傣泰与缅甸南部的缅族联合组建了“缅甸联邦”,并由傣泰贵族苏瑞泰出任缅甸联邦第一任总统;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区(印度东北)的傣泰被独立后的印度统治;
印度东北邦历史上并不属于印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