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圣之后,我帮刘备拿天下

第98章 水淹成皋

“关将军,撤兵吧!”

看着杀红了眼的敌我双方,张与听完韩馥派来的小卒说的话,沉声开口道。

吕布被引出去,只有高顺守城的情况下,他们都没有攻下汜水关。

此时张辽都已经回来了,再僵持下去,没有什么意义了!

关羽眉心微微凝成一个‘川’字,下令鸣金收兵。

他也觉得今天已经到了极限了。

攻城这么久都没攻下。

士卒的士气已经涣散,即便继续攻城,也是有害无益!

至于汜水关那边更不用说了。

近来士气一直不高,再加上郝萌死,曹性重伤,吕布失踪,张辽仓皇逃回,士气早就不剩什么了。

眼下能守住城,一是占了汜水关易守难攻的地势,二是凭借汜水关士卒足有十五万的军力,三来自然是高顺和张辽身先士卒的功劳。

但长时间作战,他们也吃不消。

所以,退兵的信号一出,双方不约而同,都松了一口气。

虽说战争总是要死人的。

但今日的战争,伤亡着实惨重。

自十八路诸侯讨董以来,今日的作战,无论是从规模、参战兵力以及伤亡人数上来说,都是排头一位的。

不少没见过多少鲜血的新卒,经过这场战争的洗礼,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老兵。

大军迅速撤退,很快排列整齐准备撤退。

张与见此,缓缓驭马向前,停在了关羽旁边,双手成喇叭形,对着城楼上扬声大喊:

“汜水关众将士听着!

奸贼董卓屠杀百姓,犯上谋逆,种种罪行罄竹难书!

我等奉诏讨贼!诸位若是心中尚有天子,尚有朝廷,便不该与董卓为伍!快快献关投降!”

说完,还制造了一波恐慌:

“连吕布这个主将都放弃汜水关逃跑了,你们还坚持什么?!

汜水关粮草如今也该见底了吧?

没有军粮,你们就算挡得住这次攻城,挡得住下次吗?!

你们若是全部饿死,我取这汜水关不一样如同探囊取物般轻而易举?!”

张与喊了两声后,便将城楼上传出的抚军心的话抛在脑后,转头就离开了。

大军紧随其后撤退。

……

吕布到了成皋后,立刻就派斥候,将情况报给了董卓。

其实他也想率军回汜水关,甚至想亲自押送一批粮草回去。

毕竟那些士卒都是跟他同生共死的兄弟。

奈何他手中兵力着实微弱,并州狼骑经此一役,活下来的也就三分之一多点。

再加上成皋也不是什么大城,别说粮草,就算是想从成皋调出三四千士卒,都能难如登天。

这时候,素来自诩天下无敌的吕布也难得迷茫了。

汜水关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

不说董卓接到吕布军报时候有多暴怒。

奈何汜水关的地理位置着实重要。

无奈。

董卓只好将张济也派了出去,支援吕布。

同时下令,让牛辅回来护卫他周全。

此外,他还特地派使者带着近日才从雒阳搜刮来的金银珠宝,去了郭汜和徐荣那里。

使者一堆废话说完,到最后还是传达董卓的意思,让他们不要主动出击,守好战略要道即可!

随后,又在李儒的建议下,下令加快速度迁都长安。

泗水关这么大的变动,怎么能瞒得过隔了条黄河的曹操等人?

……

七月八。

武德阴雨连绵,大雨哗啦啦的往下砸,将地面砸出一个个小水坑。

戏志才斜斜的撑着伞,捏着刚送来的军报,快步进了水幕之中,连腰间系着的酒壶快掉下来了都没有留意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大暴君
大暴君
杀最狂的男人,玩最美的女人!本想做个闲散富贵的逍遥王爷。却不料一夜之间,巨变陡生……且看一代暴君,玩转朝野,慑服四方,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大明宫中有个鬼
晚明之霸道大当家
晚明之霸道大当家
这是一本明末种田碾压流小说,且看现代流氓重生的杨文礼,带你进入晚明波澜壮阔的历史当中,最终成就干古一帝。
长胜之虎
我在综武建皇朝
我在综武建皇朝
综武天下。这里有狼子野心,欲侵吞汉家天下的莽汉董卓……这里有野心勃勃,欲一统六国的新君嬴政……这里有气吞万里如虎的孤胆英雄刘寄奴……还有着快意恩仇的武林江湖,《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大唐双龙传》……少年沈铭自穿越而来,纵身跃入综武天下,一路横推,故事从这里开始……“我,沈铭,神明!”
栏下飞鱼
穿越成反派太子
穿越成反派太子
主角贪财好色腹黑,成为一个推动历史进程的反派boss。敌我双方智商在线,布局谋划明争暗斗!喜欢历史类小说的读者大大们,建议试毒,收藏养肥,以备书荒!李逸飞穿越到了北宋末期,哦,幸好还有一个太子身份,咦,怎么是反贼方腊的儿子?这不是被水浒英雄分分钟灭了的永乐王朝吗?喜欢的朋友加群:726714931
拒绝者lv
大唐:贞观叫化县令
大唐:贞观叫化县令
李陌穿越到唐朝贞观元年做了叫化县令,开局就面临全县的饥荒问题,在这样一个战乱刚结束又连年灾害的大环境下,吃不上饭的李陌该如何破局。万亩良田,说干就干。太平新城,说建就建。新式工坊,一盖一片。先进工艺,逐步实现。拥有着两千多年经验沉淀的工科宅男李陌,一步步将太平建设成全大唐的经济文化明珠。李二:这是一个县?这特么都赶上长安了。刺史:我有一远方表亲,这个水泥工坊能不能让他入股?女富商:码头为什么全是木
昇记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