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第142章 赵昺读祝文

宋朝是“祝文”最多的一个朝代,南宋则更甚。

太祖年间只有三篇祝册,而到了南宋仅仅是高宗、孝宗两朝的祝册就高达近四百篇。

宋太祖仅有的三篇“祝文”还都是祭祀亡者的文章。

到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外部强敌压迫,江山社稷岌岌可危;内部皇帝昏聩,奸臣当道,争斗不断,国力日衰。

统治者不思进取,不想着如何提高国力以便抵御外敌,而是天天想着让神灵保佑。

真是莫大的悲哀。

“圜丘祀天”、“方丘祭地”,这也是和古人的认识有关。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是天的形状,故而“圜”同“圆”。

赵昺拿出提前写好的祝册,大声地读起来。

“皇皇上天,照临下土。集地之灵,降甘风雨。各得其所,庶物群生。各得其所,靡今靡古。”

“承天之神,兴甘风雨。庶卉百物,莫不茂者。”

“维祥兴元年十一月初六日,有嗣天子臣赵昺,敢昭奏于皇天上帝。”

(特意查询了一下,1278年也就是南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的冬至是在阳历的十二月二十一日,农历为十一月初六。)

“时维冬至,六气资始,敬遵典礼,谨率臣僚,恭以玉帛牺齐粢(zi,一声,古代祭祀用的谷物。)盛庶品,各此禋(yin,一声,祭品。)燎(烧),只祀于上帝。”

(此处“上帝”指的是“昊天上帝”,可不是指的西方那些。)

“臣赵昺对黄天上帝感激涕零,使我赵氏立国已近三百二十年矣。

今日,臣赵昺禀明天皇大帝、列祖列宗。

如今虎豹豺狼觊觎我大宋神器,疆土沦陷,百姓流离,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

“臣赵昺在此誓言与天下臣民、华夏儿郎一道,卧薪尝胆,厉兵秣马,驱除鞑虏,兴我华夏!

奉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配帝侑神。

尚享。”

祝册宣读完毕之后,

接着就是向天神、祖宗进献玉、帛,也就是“初献”。

然后行“亚献”、 “禋燎”和“终献”礼。

所谓的“初献”就是第一次向神灵敬酒,作为皇帝的赵昺要行三跪九拜礼。

“亚献”为第二次敬酒。

“终献”为第三次敬酒。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禋燎”,也就是焚烧祭品。

身穿天子朝服的赵昺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

此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

宰杀献给天帝的牲口,并将玉器、缯帛(zeng,bo,一声,祭祀用的丝绸等物。)等祭品堆放在柴垛上,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

郊祀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奏不同的音乐,跳不同的舞蹈。

比如说“景平之章”,“奉平之章”,“嘉平之章”等等。

舞蹈也是不一样的,有“干戚之舞”,“羽龠之舞”等等。

(龠,yue,四声,一种似笛非笛的乐器。)

禋燎之后就到了送帝神环节,赵昺再次行三跪九拜大礼。

天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人有人道。

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在天地万物之中,人应该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所以古代祭天就是提醒百姓们要“顺天时、合地理”,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也是古人所说的人要有敬畏之感。

人间的帝王面对天帝时候要俯首称臣,故祝册中有“嗣天子臣赵昺”之说。

皇帝作为“天子”,就必须要与天帝保持密切联系,这样的祭天仪式就成了皇帝与上天对话的一种方式。

郊祀大典,帝王得到了上天的授权来统治万民,并传达上天的意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明末天下1639
明末天下1639
崇祯十二年,即1639年,大明末年风月史即将迎来最为绚丽的一幕。当时空虫洞在崇祯十二年的苏州打开,来自后世的张守言,他不光看到了秦淮河上那即将灿烂的风月,也看到了刚刚从中原掠走四十六万人口的多尔衮,还有再次举起反旗的张献忠,以及从商雒山里奔向河南的李自成。江山与美人,他居然都想要!
武陵岛主
北宋小文豪
北宋小文豪
苏辂,人在北宋,老家眉山。生为衙内,苏辂从小锦衣玉食、娇生惯养、胸无大志,只吃得下软饭,正积极找人接盘,让自己后半辈子可以继续当一条没有理想的咸鱼。对于自己的未来,他已经做好万全的规划:要是实在找不到养得起他的老婆,他不介意继续留在家里啃老。七岁那年,苏辂回到老家,赫然发现自己两个堂哥一个叫苏轼,一个叫苏辙。苏辂眉头一皱,觉得此事并不简单!***搞笑风,日常流,新人求支持~
明日红花
铁道炊事兵
铁道炊事兵
一条铁路一个兵,美食故事说不停!拳打脚踢卫家园,堂堂中华好儿郎!
没有桥的河
最强训犬员
最强训犬员
想过么?当有一天灾难来临,能发现你的,不一定是生命探测仪,而是救援犬;试过么?当你身处险境,能找到你的,不一定是卫星,而是救援犬;它们不被人熟知,但却一直无言战斗。它们是萌物,但它们也是战士!没错,这是一个关于无言战士的故事……
光头鬼哥
皇朝战神
皇朝战神
世人皆以为他三年入狱狼狈不堪,归来必然一无所有。三年后,他权倾天下醉卧江山,手指之处万军临,目光所向四夷惊!将相生死不过他一念,士族兴衰不过他一言。“今日!君临天下睥睨八方!”
纯洁大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