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被人驯化的时间比任何动物都要早得多,有1.5-2万年左右,而马6千年,猫只有5千年,鸡才4千年(以上可参见维基)。如果不是实在太好驯,它怎么会率先成为被人类驯化的第一种动物?
事实上当时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每一种狼,只要碰上人,都很快被驯化了,总共被驯化了三十多种之多。后来在漫长年代里经过各种选育和混血,才有了越来越多的狗的品种(所以各地有各地特有的狗,那是因为最初的最初,各地的狼品种不一)。所以在生物学上很难考证狗是从何时起从哪一种特定的狼驯化而来。
人类早期驯化的动物探求
“众所周知狼的单体战斗力不太强,并不会非常凶猛,人也根本不在狼的食谱上。一般来说在野外遇见一只狼,它大多会选择回避。如果慢慢长期接触且方法得当,它们有可能会熟悉和接纳人类的。可以参看我下面给出的各种现实中的新闻链接。如果从小养大效率就更高了。除了习性略有差异,和人的关系上跟狗应该区别不大。
“有人老拿马戏团没有狼来证明狼的“桀骜不驯”,其实马戏团里见得不多是因为狼表演实在没啥观赏性,远看真跟驯哈士奇似的,个头没有狮子老虎大,缺乏那种冲击力和猎奇感,柔韧性也不及猫科动物,不善攀爬跳跃,可表演的项目有限,不够精彩。也许还因为狼这种动物要养就得养一群,养一只的话精神容易出问题——总之驯养狼花费的成本,和驯养成功后带来的经济效益估计是不成比。(在此我表示反对一切驯兽表演)。”
此外,他还举出了一些驯狼的例子:
达人秀被指成马戏团10岁女童与狼共舞被喊NO_娱乐明星
俄罗斯少女与狼亲密无间 狼被驯化似宠物--图片频道--人民网
美一家庭收养10只狼 驯化成宠物
男子为所养16年宠物狼塑雕像(组图)_资讯频
德男子饲养29头狼 雪地里与狼嘴对嘴分食生肉
罗勇[职业驯狼师]_人文百科
钢琴家格里莫将上海表演 称狼解放了其野性(图)_影音娱乐
结语
由此可见,狼并不是不可驯服的。无论是看待狼图腾还是看待狼性,我们都应以辩证的方式去思考。正如同狼这种动物本身一样,不仅有面对猎物的穷追不舍,更有与亲友之间的含情脉脉。与其将“狼性”这样的概念强加在狼这种动物身上,不如更多的关注创新意识和顽强精神等概念的本身。无论狼是否真正具有狼性,我们都是人而不是狼。将一种杜撰出的动物的思维模式强加在人类的身上,本身也不是可取的。因而在面对“狼性”时,我们应该理性思考,正确对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其精髓为我所用。
————
说了这么多,我只想说狼性文化的本质是内卷。
内卷,网络流行语,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3]。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6]。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2]
内卷”本是一个学术名词,在学术文献中常用作“内卷化”。经济学家韦森认为,“内卷”这个概念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最早使用的。使内卷化概念得到发展的是两位人类学家,一位是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戈登威泽,他将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称为“内卷化”[3]。
另一位是克利福德·格尔茨,在其着作《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中提出。他在印度尼西亚调查时发现,爪哇岛资本缺乏、土地数量有限,加之行政性障碍等,无法将农业向外扩展,致使增加的劳动力不断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产中,农业内部变得更精细、更复杂,从而形成“没有发展的增长”。格尔茨用“农业内卷化”来概括这一过程[4]。
“内卷化”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关注,是由于黄宗智在着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分析过去几个世纪中国农村状况时,借用了人类学家的“农业内卷化”概念。他用“农业内卷化”概念来说明劳动密集化带来单个劳动日报酬递减,表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内卷的要旨在于单位土地上劳动投入的高度密集和单位劳动的边际报酬减少,近世以来还存在着‘过密型商品化’”[3]。
总的来看,以往学术界对于“内卷”的讨论基本上是在制度、文化层面进行的。从制度变迁角度看,变迁被概括为演化、革命和内卷三种典型形态:演化是指一种连续性的、增进性的、发散性的或沿革式的社会变迁;革命是一种间断性的、突发式的或者说剧烈的社会制度的改变与更替,是从一种社会制度跳跃式地改变为另一种社会制度;而内卷则是一个社会体系或一种制度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在同一个层面上内卷、内缠、自我维系和自我复制。与演化相比,内卷表现为自我重复而没有增进。如果用登山来比喻,演化就像是走盘山路,螺旋上升,不断缩短与山顶的距离;而内卷则是在山脚下或半山腰不断循环,永远无法登顶[3]。
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2]。
内卷
流行背景
2020年下半年,有几张图片刷屏:有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人边骑车边用电脑,有人床上铺满了一摞摞书……“边骑车边用电脑”的同学被称为“卷王”登上热搜。“内卷”流行开来,高校学生用它指非理性内部竞争[1]。这些图片最早在清华北大的学霸之间流传。之后,“边骑车边看电脑”的“清华卷王”等热门词语登上热搜,相关的表情包也出现在了不少大学生的社交软件中[6]。
“边骑车边用电脑”
一篇叫作《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的爆款网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章作者大谈特谈清华、北大两所学校的内卷现状,充满忧虑下此论断:“这些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正面临普遍的困境:在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同伴彼此PK,精疲力竭。”真不是现在的孩子矫情,也不怪他们竞争意识发育太早,“培训班鄙视链”“学区房排位赛”之类的教育军备竞赛万众参与,这可真是值得警惕的“内卷”[12]。
内卷后来扩散到了高校大学生、上班族等群体,逐步演化成为网络热门词汇,被用来吐槽当前社会竞争压力过大的现状,也催生出了各类围绕“内卷”展开的短文漫画或短视频等传播产品[13]。
词语应用
引用示例
其实,纵使八方媒体向你传播内卷的焦虑,你也大可不必放在心上,笑一笑就让它“卷”过去吧。像是曾经被我们玩坏的热词“女权”“抑郁”“PUA”等,被过度消费后,只剩下标签化、情绪化、妖魔化的一地鸡毛。就个人来说,如果敢于乘风破浪做出改变,那么就大胆放手去闯;如果安于现状,就在舒适圈里“清醒地摸鱼”,并不是每个人都得长成整齐划一的人生赢家模样[12]。(《河南日报》2020年9月24日)
我们过于专注将所有人生意义的来源放在了具体的事物上,寄托在现实的世界中,内卷就悄无声息席卷了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精神上的焦虑[11]。(中国青年网2021年5月21日)
职场人都感觉到:现在的就业环境变了。2021年年初,人社部进一步发布18个新职业。相关统计显示,2019年~2021年,人社部发布4批56个技能人员新职业。许多年轻人开始告别“996”,摆脱职场“内卷”,从互联网大厂等原来的主流就业平台转向新职业[5]。(《中国企业家》2021年8月13日)
明星、资本和平台各取所需,各有所获,明星名气大了,资本市场估值高了,平台流量升了,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唯独粉丝成了“冤大头”。这种流量至上的玩法获利高、见效快,但实际上只是资本在搞流量的“大水漫灌”,催生的只是泡沫,制造的是虚假繁荣。而且,当同质化明星的流量被瓜分完毕,无法通过异质化内容和作品带来粉丝增量,粉丝间的“内卷”现象就必然产生,匪夷所思的“倒牛奶”式乱象就难以避免[7]。(央视网2021年8月22日)
内卷含义
衍生词语
社会化内卷,网络流行语,是指当某一种社会资源有限,但争夺它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每个人得到的都越来越少,却付出的越来越多,活的越来越累[9]。
外卷,网络流行语,本指通过向外拓展新的资源的方式进行竞争,现在可以指大家互相拉着一起停止内卷[10]。
除此之外还有“卷王”“卷起来”“卷死你”等衍生词语[13]。
社会影响
含义偏差
“内卷”概念被使用时其原初含义会发生偏移。我们看到,流行语的传播者具有共享观念,使得他们能够知觉到内在状态的一致。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达成共享现实的方法之一就是调节自己的观点,使之与别人的观点相近。个体都有合群的动机,这种动机越强,越会根据别人的看法来调整自己的观点,以得到共享现实感。很多时候,人们并不去深究这种共享现实多大程度上是真实存在的,而事实上,仅凭个人主观感受是难以作出客观判断的。因此,共享现实感越强,越可能会促发和增强人们的共同感受。个体越是认同“内卷”的存在及其无法超越性,越会进入“被内卷”的状态,进而在客观上强化这种现实[3]。
负面影响
对未来的迷茫、对当下的困惑,让不少大学生陷入“内卷”。2019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一项调查显示,29.2%的被调查本科学生既无明确的自我发展规划、自主性学业参与也较低,32.8%的学生虽抱有清晰的自我发展目标定位、却在行动上滞后。在本科院校中,近42%在校生对于未来没有清晰的生涯规划[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