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说着看不得天下百姓受苦,但是却从未下地耕种过,日子过得可比百姓们要好多了。
胡惟庸也是一愣,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反驳朱权。
其实胡惟庸也清楚,这天下之所以能够安定,靠的不是他们这些读书人,而是守护大明边疆的将士们!
但是治理天下,还是得要靠他们这些读书人才行!
所以胡惟庸也有自己的几分底气,因此不服道:“朱公子可曾想过,那些将士们保家卫国确实不错,但是这天下若没有读书人为陛下出谋划策,怕是早已天下大乱了!”
结果,胡惟庸的这番话却引起了朱权大笑起来。
“哈哈哈,好一个出谋划策!”
“如今南通的灾情如此严重,可都得多亏你们读书人的出谋划策啊!”
“正是因为你们读书人出谋划策,为自己考虑如何爬上更高的位置,便一直隐瞒着南通大旱,迟迟不上报,眼看事态愈发严重,这才上报朝廷!”
“那,那只是个例!”胡惟庸脸色难看的说道,底气明显变得有些不足。
因为负责南通那边的官员,还是他之前一手提拔上来的,没想到对方居然如此愚昧,让南通的灾情一拖再拖,等到有许多百姓饿死,眼看瞒不住这才上报。
“是吗?那我怎么听说,南通饿死的都是百姓,连一个读书人都没有?”
“听说那些读书人好像都有当地的名门望族养着是吧?”
“既然你们读书人心系天下百姓,为何不能说服名门望族,帮助当地百姓度过难关?”
“我听说南通的名门望族不仅不肯放粮赈灾,甚至还在不断提高粮价,企图从百姓们手中赚取死人钱!”
“这样的事,我不相信南通为官的读书人不知道,为何他们没有插手这事?”
听见这番话,胡惟庸彻底没办法反驳朱权。
虽然南通的灾情其他地方不知道,但是他们这些在朝廷为官的官员,早就掌握了第一手情况。
如今灾情严重,当地的名门望族纷纷不仅没有放粮赈灾,甚至还提高了粮食的价格,很多百姓们因为买不起只能活活饿死。
当地官员肯定是知道的,但是没有插手,这一来是没有能力管那些名门望族。
因为那些名门望族也有不少族人在朝廷中为官,有属于自己的小圈子。
这二来则是当地的官员也收了名门望族的好吃,选择视而不见。
像胡惟庸这样的老狐狸,很清楚这里面的情况,但是他不能点破。
“那用你的话来说,大明就不需要为陛下治理天下的读书人了?以后朝廷上只要武官就是了?”胡惟庸脸色阴沉道。
朱权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老胡你怎么就急了呢?我说的是大部分的读书人,主要朝廷上的文臣大部分都跟酒肉饭囊没什么区别,当然也有几名能够帮陛下给出合理意见,帮忙治理天下的文臣,比如李基,胡惟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