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丛林间的胜利来得毫无悬念。
蛮獠们顺着夕阳映照的山间小路,依次下山。
他们将会被登记在册,成为黔江县新的编户齐民。
山脚下候着的医工们也迎来了最忙碌的时刻。
这个时节,疟疾在蛮獠中肆虐,他们又惯饮生水,大大小小的毛病层出不穷。
卫生与健康状况实在堪忧。
只得就地继续扎营,建起新的医疗点,免得给城中百姓带去新的传染病。
这还只是第一波下山的蛮獠,往山林深处去,还有更多的人零星散布着。
童庚匆匆忙忙把今日的情况写成战报送入城中。
楚襄却忙得压根没有时间看。
过去这一个多月,工作集中在收拢流民、清算人口、消毒清疫上。
有序干净的大环境搭建起来后,后续一些具体的基建工作才好开展。
江边码头、无主的房屋都要修整,各种功能性的主体建筑建设也得划进日程,比如城墙、学堂、医舍等都是必需品。
县中的窑坊、工匠都是有的,只是窑炉不够用。
楚襄一边让人扩建窑室,一边写信去骆越,让那边派运输船过来支援物资与人力。
水泥、药品、布匹以及粮食都是急需的。
虽说九月快要来了,可楚襄去看过当地的田地,秋收什么的就别指望了。
土地本来就贫瘠,青壮劳动力稀缺,精耕细作想都不要想,广种薄收可能都困难。
今年的雨季雨水少,方便童庚他们进山, 对地里的稻子来说却不见得有益。
楚襄在县衙里翻出来了往年的税收簿子,看过之后就有点理解为什么当地官员要跑路。
等她教了百姓沤肥施肥、重修水利设施、再改种改良后的粮种,明年的秋收面貌大概能焕然一新。
今年就靠骆越的支援了。
反正整个越地的粮食几乎都能一年三熟,桑基鱼塘遍布各处,经过这几年的开发,越地同夷州一起,俨然成了最富饶的两处大粮仓。
连一开始的大本营辽东都比不过这两地了。
就算支援整个黔中三年五年,光是骆越一地,都不会太吃力。
事实上,楚襄的系统仓库里也堆满了数不尽的物资,但她现在不打算动用。
巴郡与骆越距离黔中都很近,水运方便,但是再往北或者往东,给长沙郡、南郡等地运物资,就费时费力了,途中消耗也会大幅增多。
所以楚襄决定把“自己”用在刀刃上——系统仓库里的存货,到了长沙郡或者南郡,再搬出来用吧。
至于从越地调人过来帮忙也是必须的。
她不想在一个小小的黔江县耽误太多时间,却又不想草草了事,只能从越地调人过来,执行具体事宜。
炎热的盛夏过去之后,周边的蛮獠基本结束了原始的生活状态,慢慢融入了城居生活。
识字与耕作成了生活的主调。
最令他们开心的是,摆脱了各种疾病的困扰。
楚襄临走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教他们如何食用植物油,如何利用多样的烹饪方式,让山中丰富的物产与江里的鱼虾变得更美味。
她始终都认为,传播美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民以食为天嘛,生活的幸福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吃”!
吃饱喝足,还有一副健康的身体,他们才能真正地安居乐业。
她也才可以安心地离开。
楚襄乘船往东去了,南烛则被留了下来,暂时统领一切事务。
黔江只是个开始,将来整个黔中,大概都得要南烛操心。
分别的时候,楚襄心里是有些唏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