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我们还可以制作出‘大炮’,真正实现指哪打哪的精准打击。”
说着说着,嬴阴嫚整个人也激动起来,若是真的能搞出这些武器,大秦横扫整个世界绝对不是空谈。
王翦和蒙毅听得也是热血沸腾,要是大秦军队装备这些火器,那将是何等壮观,何等的威风凛凛,继续开疆扩土就在眼前了。
王翦与蒙毅不约而同看向嬴政,眼中都流露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声音略带颤抖地恳求道:“陛下!!!”
您说话啊!这事儿必须干!
这可比您通过修建什么皇陵和阿房宫来彰显大秦国威靠谱多了。
王翦和蒙毅在心中默默吐槽道。
嬴政眼中也难掩激动之色,他听得也很上头,即使他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但那个帝王会嫌弃自己的国土大呢。
他深吸了一口气,闭上眼睛稳了稳心神,然后看向时不时就他头皮感到炸裂的爱女嬴阴嫚。
“嫚儿,说说你的想法。”嬴政沉声问道。
嬴阴嫚坦言道:“就目前而言,火药是大秦独有的资源,也就是说,这些造价低廉的火器已经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足够我们大秦独领风骚很长一段时间了。”
“我不建议现在投入过度的民力物力去制作什么更高端的杀伤性火器,甚至主动向外掀起战火。”
“当前,大秦的首要任务是让万民休养生息。”
“大秦内部虽然多年已经没有战争,但除了极少数人之外,底层的万民生活得极为艰辛。”
“我从农家和医家那边了解到,很多农人基本上是几乎常年吃不了一顿饱饭,绝大多数人看不起病,一旦生病就只能等死。”
“我身为农家之首和医家之首,了解到这些情况,极为心痛。”
“大秦是当世最壮美的国度,大秦的万民也是最好的子民,大秦和万民都值得最好的未来。”
“如今民间疲惫不堪,如果不加以改善,长此以往下去,万民不满情绪累积到极点,唯恐生变。”
“要是知道万民为水,帝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只有确保万民吃饱穿暖,繁衍生息,增加人口数量,提高大秦的生产力,为大秦的继续壮大夯实基础。”
“也只有夯实的民生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在火药、火器上走得更远更稳,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是如此。”
“不过目前我们还是有些事情是可以做的,我们可以小范围内的进行研制,先把技术提升上去,把制作成本降下来,等到时机成熟,再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
听完嬴阴嫚一席话,嬴政只感觉振聋发聩,在心中掀起了惊天骇浪,轻声呢喃道:“万民为水,帝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脑海中浮现史书上记载的历代君王,只是牧民,从来都没有把底层的子民放在眼里,几乎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即使发生战乱,也多是贵族之间权利与地位的争夺。
他能隐约感受到农人身上蕴含的力量,因为他看到农人的人数众多同时还关乎到整个国家粮食的安全。
这也是他为何看到高产的土豆欣喜若狂的原因,也是他下令大力推广曲辕犁的原因。
但他所学的帝王术,统治万民最好办法就是让其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
万民休养生息?在嫚儿之前,他已经听过很多类似的谏言。
他一直认为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儿都是为大秦的千秋大业着想的。
但……也许为了大秦的未来,他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一下万民的福祉和大秦的方向了。
王翦和蒙毅过热的头脑也冷静了下来,公主嫚所提出的观点并非空谈,而是基于深入的了解和深思熟虑的建议。
火药和火器带来的军事变革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是他们心急了,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具有雷霆之力的火器用在战场上会是什么效果。
不过公主嫚于民休养生息的谏言,不知陛下会作何感想?
公子扶苏也曾经多次上奏,谏言轻徭薄赋,于民休养。
结果被陛下扔到北边去了,不知陛下会不会对公主嫚手下留情?
“此事确实急不得。”嬴政神色严肃道,“嫚儿,把你刚刚说得这些还有你的想法,全部整理出来,但也不要着急呈给朕,特别是关于民生休养方面,你须得想的仔细,写得周全。”
嬴阴嫚闻言心中大喜,便宜老爹这是要做出改变了,真是太好了,现在一切都还来得及。
“儿臣遵旨。”嬴阴嫚恭声应道。
王翦和蒙毅微微一愣,陛下这就直接采纳公主嫚的谏言了?这也太容易了!
他们之前为劝陛下没少苦口婆心,但一点效果也没有。
没想到公主嫚这么轻松就做到了。
仔细想想,似乎也不是轻轻松松,前有造纸术、马蹄马鞍、土豆……今有火药、火器,哪一样拿出来都是让人头皮炸裂的发明创造。
这样看来,公主嫚为了今日的谏言其实做了大量的铺垫。
也许正因为这些铺垫,他们的陛下才能将其谏言听到心里去。
一旁的赵高心里着实为嬴阴嫚捏了一把冷汗,刚刚听到对方一番谏言时,他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生怕对方如公子扶苏一般,失去了帝心。
于他而言,公主嫚是他逗笑自家陛下的法宝,他可不想就这么失去一个法宝。
现在看来,他的陛下对公主嫚宠爱和信任绝对超过了公子扶苏。
嬴政自然不知道自己三位臣子心思,于是点头继续说道:“另外从今日起望舒庄列为禁地,归公主嫚掌管,至于雷霆之军组建,交于公主嫚主管,王翦、蒙毅,你二人进行辅助,相关行动皆列为大秦最高绝密。”
听到嬴政的命令,王翦和蒙毅也是心服口服,火药是公主嫚是搞出来的,火器是公主嫚设计出来的,最关键是公主嫚还是兵家之首,辅助对方也是应当的。
于是王翦和蒙毅不约而同地齐声应道:“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