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标:朱元璋头号黑粉

第46章 进宫要说法!

“还是老师深明大义。”

听到朱标这话,冯胜连忙再拜。

“微臣何德何能,担得起太子这声老师。”

“宋国公,你乃太子太师,孤幼时也蒙你传授过兵法,称你为老师也不为过。”

冯胜闻言,当即叩头感激说道:“殿下尊师重道,微臣愧受了。”

“如此说来,宋国公也是孤的太子一党。”

此话一出,还不等冯胜高兴片刻,只听身后的老朱阴阳怪气道:

“冯胜,咱还不知道你是太子的人?”

“这.....”

冯胜明显一愣,不过数秒之后,便当即说道:“陛下,臣一直都是陛下和太子的人。”

看着将脑袋死死抵在地上的冯胜。

老朱、朱标对视一眼,虽然没有说什么,但二人心中也都有了答案。

冯胜聪明,而且很聪明。

他能打仗,能打胜仗。

虽然也有不法行径,可他毕竟身居高位,不似朱亮祖那般肆无忌惮,也从未直接对百姓下手。

加上冯胜往日功劳的确颇大。

所以无论老朱还是朱标,都暂且没有对他动刀的想法。

也是此时,老朱突然想到了什么,随即看向朱标道:

“朱亮祖素有不法,常家那两兄弟就干净吗?”

“你为何不严惩他们,反而让太子妃提前帮他们善后!”

话音刚落。

常氏连忙跪在地上请罪道:“父皇,臣妾管教无方......”

“你都已经嫁入宫中了,东宫的事儿尚且忙不过来,常氏兄弟不法,与你何干?”

朱标说着,直接将常氏拉了起来。

随即当着冯胜三人的面,直言道:

“儿臣宽恕常家兄弟,自然也有道理。”

“其一,常家兄弟虽侵占百姓田产,可未曾伤及百姓性命。”

“其二,常氏兄弟承继开平王战功,功勋卓着,功过相抵也应被宽恕。”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们是太子妃的亲弟弟,是儿子这个太子的人,儿子自然要对他们网开一面。”

听到这话的瞬间,冯胜突然眼前一亮。

特别是当朱标说出,常氏兄弟是朱标这个太子的人时。

冯胜当即便想到,方才朱标称他为老师,也说他是太子一党。

如果朱标真的将他视为自己人,那他就符合被朱标宽恕的所有要求。

他未伤百姓性命,他的功劳也和常遇春相差不多。

现在他唯一想知道的,便是朱标究竟有没有将他视为自己人。

“小子,你这是徇私!”老朱怒喝。

“爹,儿子是太子,是将来大明的皇帝。”

“儿子做的每一件事,纵然是徇私,也是为公!”

“再者说了。”朱标环顾冯胜三人,幽幽说道:“这里也没有外人。”

“徐叔是您从小玩伴,表哥是咱自家人,宋国公是儿子老师。”

“咱自己人在,儿子还用得着说些冠冕堂皇的借口?”

听到朱标这话,冯胜心中陡然一喜。

既然他符合能朱标宽恕的所有条件。

那朱亮祖的性命,当真就无关紧要了。

更重要的是,他和徐达、李文忠不同,他与老朱之间更多的乃是君臣。

而且此次进宫,名义上是他代表淮西勋贵向老朱、向朱标讨要个说法。

可冯胜很清楚,什么狗屁的要说法。

无非是做个态度罢了。

毕竟他和那些不法勋贵都很清楚,皇位上的朱元璋绝非可欺之人。

老朱高兴了,给他们个说法。

老朱不高兴,直接对他们动刀,他们也不敢多说什么。

此次进宫,无非是他代表淮西集团,试探朝廷惩治不法勋贵的决心有多大罢了。

方才朱标也说了,满足那三个条件便可得到宽恕。

至于勋贵中,有人不满足这三个条件的,那他们就自求多福去吧!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在下风折柳
在下风折柳
固执的老臣,软弱的君王……老臣偏要完成先帝嘱托以扶持太子坐位天下。这里钦符国,有一黑发少年人在雪天来至此。总有心里侠义之士。“所以欲谋反,我为王。”
书上山桥
三国:公开科技,讲课震惊曹孙刘
三国:公开科技,讲课震惊曹孙刘
简介:重回赤壁前夕,建设德胜书院,直接公开全部人类科技,引得三国豪杰纷纷前来求学。曹操:先生可为帝师,可为国师!刘备:我愿意当先生一辈子的学生!孙权:求先生再讲讲海洋霸权!(书友群:34770740)
冰道
自说自话谈三国
自说自话谈三国
如果三国时期的人物都开始自说自话,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无敌?还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大义凛然?现在,不妨让《三国演义》里的人物都张开嘴,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
寻未兮
三国:向刘备自曝穿越者身份
三国:向刘备自曝穿越者身份
史记,公元209年,曹操兵败赤壁,刘皇叔获麒麟子凌云。麒麟子自未来而来,经促膝长谈后,被诸葛亮称为师,也为汉之国师。自此往后,汉域第一世家凌家崛起。曾有古语言:汉域有无数个汉皇,却只有一个凌家!
忆仙尘
让你当兵戒纨绔,你苟成军中猛虎
让你当兵戒纨绔,你苟成军中猛虎
王锋意外穿越,成为一名纨绔弟子,爷爷是部队大佬,父亲是集团总裁,母亲境外创业科学家,条件好到可以躺平,但是开局他被父亲送到部队戒掉纨绔的习性,王公子也是想苟着两年,出来潇洒人生,可是在部队苟着苟着,他的想法不知不觉被老兵们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烙印,不断改变着王锋,最后……他居然苟成了军中猛虎,直到有一天他出现在家人的面前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
燕子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