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
大队长突然召集全体队员。
众人都不明所以,聚在大队部,叽叽喳喳说成一团。
张兰芳给了她一把瓜子,问道:“敏敏,你说什么事儿啊?”
余敏摇头:“不知道呢。”
腊月28,张兰芳和陈智斌从知青办搬了出去,他们建了两间房子,也够住了。
这时,上方传来柏爱国的声音:“咳咳,大家都安静。”
人群逐渐安静下来。
柏爱国直奔主题:“今天召集大家来开会,是想要和大家说一件大事儿。”
“咱们双板桥公社联合槐花公社、红星公社,准备办一所小学,方便孩子们上学。”
“县里已经同意了。”
人群哗然。
“这是好事儿啊。”
“那等公社办好了,我家孩子就不用住校,能每天走读了?”
“我支持。”
“可以办。”
“……”
大多数人都表达了支持的想法。
柏爱国停了一会儿,才继续说道:“建小学是为我们考虑的好事儿,我们也不能白占便宜,这建小学需要钱,几个公社商量,一个大队出200块钱。”
这话一出,众人都沉默了。
200块钱?
这肯定是走公账,就是集体的钱。
余敏等知青都没有发表意见。
就连徐珊也没有冒头。
虽然他们现在的户口在柏家坪大队,但在其他队员看来,他们还是外人。
这时,有人带头答应:“我同意。”
余敏看过去,是一个老婶子,她有印象,是三小队的,家里孙子孙女二十多个,是全大队有名的孩子多。
立马有人反驳:“你当然同意了,你20几个孙子孙女,等小学建好了,每天走读,省了老大一笔钱。”
余敏立马顺着声音的方向转头,也是一个年纪差不多大的老婶子。
这是五小队的,叫郑子英。
她命苦,生了5个孩子,只养住了一儿一女,女儿嫁人了,儿子也子嗣不丰,只有1个宝贝孙子。
“我也是为大家着想,这小学孩子这么小,那个当妈当奶奶的放心?就说你,你放心你家小宝住校?”
“你家小宝也10岁了,你难道想他一辈子种地?”
郑子英被戳到死穴。
她也不在乎吃不吃亏,转变话头:“那我也没意见。”
有了开头,再也没有波澜。
柏爱国满意的点头,视线在知青办的众人停留了许久,才沉声道:“另外,小学要招新老师,初中学历以上的都可以报名。”
“老师拿满工分。”
说完,众人齐刷刷看向了余敏他们。
这个大队,谁有知青点的知青们学历高?
知青办众人脸色都是惊喜交加,余敏也不例外。
当老师好啊,不仅轻松体面,而且工分还高。
她不想再下地了!
春耕、秋收、修水库、修路、修河堤……真是太累人了。
一定要考上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