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人生奈若何?
若要世人心满足,
除非南柯一梦兮。
当时,张畅以为是老太太对儿子的警戒,可后来想明白了,何尝不是说给自己的呢?
那段时间,老太太常常和张畅说起自己的以往。说自己如果不是贪了刘家大哥的才貌,何尝会来西北。如果不是贪了马家老汉的权势,何尝会委屈求全半辈子……话里面全是对自己人生的后悔,可哪一句又不是对自己的提醒呢?
其实,人就是这样,老人们常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诫着后人,于是有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俗语。可又有几个后人真正听进了前人的话,所以也有了事非经过不知难之类的感慨。
胡思乱想了一夜,张畅第二天上午一大早就抱着小马驹,来到了刘昆妈家里:我想和你说点事,干妈。
哎呦,看看这个事不小,妈都变成干妈了。你先别说,让我猜猜看,是不是又要走了。刘昆妈倒是很豁达。
张畅说:是的。我的手续早都办到了省上,现在必须要去上班。
刘昆妈说:你们都三十多岁的人了,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吧。再说了,我就是说了,你们会听吗?只是小马驹就怎么办。
孩子我带走。张畅毫不犹豫的说:主要是考虑您的身体,我不能再拖累您。还有,家里的保姆我也想带过去,毕竟,她和孩子熟。这面呢,我也安排好了,给白玉茹看了孩子的那个人,年龄还不是很大,现在在郭兴店里干,我问了,本人也愿意来。
唉,拦不住就走吧,过了年还是现在就走。刘昆妈问。
张畅说:具体还没有定,省城的房子好几年没住人了,才托人打扫呢。事实上,他上次上省城的时候,也和借住的朋友说过了自己要回来住的事,刚好人家买个新房,正在搬家。只要那边搬完了,简单一收拾,随时可以入住。
张畅本来是要自己开车走的。
知道张畅要走的人还有郭兴。因为要为刘昆的妈再找个保姆,张畅不得已就告诉了郭兴。而一向嬉皮笑脸的郭兴,只是以少有的严肃面孔看了一阵张畅,说了一句:好的,我来安排。
郭兴就安排了一台车,把张畅送到了省城。
张畅就这么走了。
后来的张畅,开始在省城过起了近乎三点一线的日子,上下班,回家,照顾孩子。偶尔,去参加个顶帽子的会议,最多两个礼拜,至少去一趟老师家里。
第一个春节,刘昆还是在三十晚上打了电话,张畅自然是没有接的,再后来,刘昆打着看孩子的名义到省城找过两次。一次是去了张畅的单位,在张畅办公室,刘昆说:来省城办事,看看孩子。张畅只是回了一句:孩子不在这里。转身就走了,等刘昆回过味来跟着出去,张畅早己不见了踪迹。
还有一次是刘昆找到了老师那里,想通过老师给张畅做工作,能见见孩子。老师的面子,张畅肯定是要给的,但张畅带着保姆和孩子去了老师家,说的话差点把刘昆噎死:看孩子可以,何苦要绕这么大圈子托到老师这里。以后可以随时来看,直接找保姆。但有一条,我的家非请勿入。张畅说完又对保姆说:我先走了,等他看完,你带孩子回家吧。说完,转身就走了,弄的老师和师母都有些尴尬。
保姆回去后,就让张畅说了一句:干好自己的事,别忘了来时的约定。你和老太太、他怎么联系,我不过问。但不准他进家门,这是底线。
保姆讪笑着说:没有来过。
事实上,老太太不只是和张畅联系着,还有保姆。当张畅带保姆来省城时,张畅的唯一要求,就是在说明原委的情况下,声明不能让刘昆上门。但一年多了,保姆又不是傻子。
从此刘昆就和张畅断了表面上的所有联系。但张畅还是不只一次的回过天州,几乎一年要去两次,每次去都带上小马驹,然后悄悄的接来刘昆妈,和孩子玩上一天半天的。刘昆妈死了以后,前三年,张畅都要带着孩子回来一趟,不为别的,小马驹一岁前是老太太带大的。
张畅的新单位是个人数不多,分工明确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各司其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一些,要么是搞砰究或者管理的学究们,要么就是如张畅一样的行政后勤人员,所以,张畅就喜欢上了写毛笔字,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内心的祥和。
再后来,刘昆就完全没了张畅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