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五年的共同努力修缮。不仅仅修建成了阴山长城体系。
还多次北上追击,洗劫大草原。
这帮人还多次不要脸的北上烧草地。
逼得漠北各部不得不远遁,否则牛羊没有草料,都会饿死。
免得吴王地的阳谋,他们多次举兵南下。
最危险的一次是至圣九年,赵无恤得知吴王地屯兵云中城这个山谷。
秘密带着联军杀过来。
可是没想到,吴王地靠着易守难攻的山谷,死死拖住他们。
然后让胥门巢,展如,巨臣,法正等人,从四面八方潜伏过来。而且来了,也没有立即参加行动。
任由赵无恤强攻山谷谷口修建的云中城。
由于缺乏攻城器械,十万人强攻只有一万人的守军,居然死了两三万,也没能拿下。
精疲力尽的时候,吴王地发信号弹,其他各路吴军,一拥而上。
杀得漠北联军丢盔弃甲。
今年开春,吴军就展开了漠北大扫荡。
由于漠北各部伤了元气,完全不是对手。
纷纷向西伯利亚远遁。
由于人口太少,加上易攻难守,吴王地没有选择派军控制漠北。
而是再次缩回来河套的朔方军镇。
但打了这一仗以后,赵无恤等人算是彻底老实了。老老实实躲在漠北。不敢南下牧马。
吴王地,随后就把皇位,传给已经监国五年的太子安。
至圣十年12月,太子安在洛阳即位,是为吴太宗。
并尊吴王地为太上皇,准备吴太祖庙号。
并在几天后的新年,改元宣德。
由于吴王地把老臣和大量勋贵,留在了河套朔方军镇。
导致他的改革相对轻松。他的改革其实很简单,就是限制勋贵,权贵,缩小和平时期必然会迅速拉大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固化问题。
可以说,没有吴王地把那帮人困在朔方军镇。这都是他改革的阻力啊。
宣德元年,吴王地还担心交接不够和平,所以没有轻举妄动。
但随着太子安成功升级吴王安,并重建十万禁军。
吴王地就开始放飞了。
那就是他要学成吉思汗,打到欧洲去。
这就是他早早放弃皇位的关键。
如果他是以吴帝国皇帝身份远征,必然被大臣阻止。
但如果只是退位太上皇,那就无所谓了。
宣德二年,公元前347年。吴王地联合吴王安,合击东胡,直接把东胡联盟打崩。
随后,吴帝国吴王安和吴王地以大兴安岭为界,以东并入吴帝国,设立黑龙江将军府和吉林将军府,进行直接军控统治,类似吴王地在河套的模式。
以西并入吴王地的“吴王领地”。
是的,吴王地以河套为基本盘,开始扩建自己的领地。
领地的模式,在抓获20多万东胡百姓,充当自己的奴隶以后,就确定了。
他把东胡百姓,赏赐给跟着他在朔方军镇吃灰的将领和军户。恢复农奴制。
然后,他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等,把整个外蒙古,西伯利亚,分封给将领和勋贵,以及士兵。
并且开始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
圈地远动的后果就是,南方各州急缺的羊毛纺织业,终于有了稳定的来源。
就好像美国的西进运动一样,当利益足够大的时候,西征扩大版图就变得理所当然。
这个时候,吴王地的老臣,将领们,也终于搞明白,吴王地和吴王安的阴谋,但已经没办法改变。即可以满足吴王地肆无忌惮的扩张欲望,又不会和秦帝国一样因为长期扩张,导致经济崩溃的最好办法,就是现在这样,主体国家选择在新王带领下休养生息。繁衍人口,而他们继续踏上征途,探索整个地球未知地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