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末世,但我幸运拉满

第176章 攻守方优劣

莫先生现在自然就藏身在这十五个大型避难所之一,不出意外的话,他现在即使不是这家大型避难所的领袖,也是一个地位极高,甚至可以左右该避难所战争意向的存在,就像刘展对于闪电连一样。

刘展现在对闪电连的资助已经提高到了每周十万燃料块,这差不多是闪电连每周实际供能消耗的四成,虽然即使没有刘展的资质闪电连也勉强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但那就势必要将发展重心从扩张与对抗调整为搜寻物资。

最多一个月后短尾鼠就会结束分庭抗礼的局势,将闪电连压成像石桥避难所那样的二流避难所,甚至盛省中心如果没有闪电连这个最大的绊脚石,短尾鼠可能会在两个月内横扫盛省,成为盛省唯一的主宰。

正因为如此,刘展对于闪电连的资助对于闪电连来说是命脉一般的存在,即使刘展要与某家大型避难所开战,只要能拿出一个胜率和战损都能让闪电连满意的计划就没问题。

但刘展所头疼的,也正是胜率和战损。

以现在的闪电连为例,闪电连现在大致有300精英战力和600民兵,如果是其他避难所来攻打闪电连,那闪电连的战斗力就是300+600,守土保家自然是全力以赴。

但如果战场不在闪电连,而是在其他避难所,那闪电连能出动的恐怕只有100精英和400民兵,其他的精英和普通需要坚守在既定的岗位上,否则全军出击,班师回朝的时候发现家被偷了就搞笑了。

这就是攻方和守方的优劣势区别,即使莫先生的避难所比闪电连弱一些,只有200精英和500民兵,但刘展是攻方,必须留人守家,不能将全部战斗力投入到战场,而莫先生是守方,要做的本来就是守家,战斗力是全额的。

这也是刘展经过考虑之后决定解除武器禁售策略的原因,以闪电连为例,虽然他们在训的民兵有600人,但这些民兵中的绝大部分连枪械都没有,毕竟闪电连虽然前身是武警部队,可也没有装备生产线,只能是精英列装了宝箱出产的优质武器之后才能将普通的末世前武器迭代给民兵,现在这些没有枪械的民兵都只能使用砍刀长矛等冷兵器作战。

现在虽然各家避难所都解锁了不少枪械图纸,但即使是手枪也要至少1500金属锭起步,步枪至少也要3000金属锭,即使是闪电连每周也只能更新个位数的宝箱武器给精英战力,更迭到民兵手里的枪械自然更少了。

不光闪电连是这样,包括短尾鼠、石桥、晶图等其他大型避难所也都是如此,次级战力枪械很少,只能等精英战力装备更迭才能获得枪械,现在大部分是冷兵器部队。

或者说,精英战力是枪手,次级战力是长矛兵,前者对于后者是有碾压能力的。

而刘展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他有钱啊!

他现在手里有近百万的金属锭,每支4000金属锭的AK47即使配两个弹匣也就5000金属锭,换句话说,只要花50万金属锭,他就可以凭空制造出来100名精英!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末日重生,宇宙之源崛起
末日重生,宇宙之源崛起
叶希颜:“这一世我要守护我在乎的人。”于璟寒:“我要守护崽崽和颜颜。”末世的来临,叶希颜救了于璟寒,两人互相扶持,A国首长的保护,T国的背叛。重置宇宙,让这一世重新来过,事情已经已经朝着不可预测的方向发展。寒熙小队探险的过程中,疯狂的科学家石右坚逃脱了,他拿自己做实验,变成了怪物,丧尸王都听他的话。他知道了这个星球的秘密,原来这些异兽来的真正目的就是深渊之地,他对国发起了进攻,听说那里就是深渊之地
小鲤鱼爱吃鱼
崩坏3:无法改变的命运
崩坏3:无法改变的命运
名为贝莉安的女孩穿越到了[崩怀三]的世界。而在那个看似全新的世界里却有人正等待着她的到来。“命运的齿轮开始运转,我的结局也即将到来”但这不是属于一个人的故事。在遥远的实验室内一个在历史中沉淀的灵魂再度苏醒,而一个金发的男人也因此感到高兴。“好久不见,我的老朋友”这......是属于一个世界的故事[如果你想看懂这本书的话,我建议你先看一遍崩坏三的剧情][这个故事不是纯崩坏还会有一些其他的成分]qq群
幻梦旅途
海军剑神,蒙奇一家天敌!
海军剑神,蒙奇一家天敌!
主角是海军,无系统,不背叛海军,不反政府,杀伐果断,杀人如麻。经历数年残酷磨练的他,成为海军最强大将。代号:‘剑神’泰尔!从此,他一声剑来打造漫天剑气贯穿天地,所掠之处皆为正义之剑审判留下来的船只残骸、海贼尸体。(14章过后开始爽,爆杀海贼,比较现实,不适合海贼迷)
米饭团子包
全球高科:夜幕降临
全球高科:夜幕降临
+一场对人工智能投喂数据的研发事故,导致三个世界顶尖人工智能科技意外融合在一起,成功孕育了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看主角如何培育这个小家伙,一步步成为人工智能界的参天大树!培育,从小抓起,从肃清网络开始,整治暴戾的网络风气,让网暴者不再嘴嗨,让他们为自己言论付出代价。
长沙张楚岚
御魂破魔
御魂破魔
经历了99次末世轮回的战云杰又一次的重生到了末世当天。这次唯一不同的是绑定了系统,系统爸爸相当给力。御魂、礼包、抽奖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系统做不到。让主角带着兄弟们逐步走向世界巅峰。
星河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