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随病程发展,部分病鸭转为僵鸭或残鸭,因采食困难,逐渐消瘦而死亡。
五、病理变化
1、最明显的剖检病变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俗称“三炎”。
心包膜增厚
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易剥离。
肝脏呈土黄色。
气囊混浊增厚,被覆纤维素性膜。
2、脑膜炎,脾脏肿大、呈斑驳样。
脑外膜充血、出血
脾肿大,外观呈大理石样
2、慢性感染病鸭:
(1)输卵管炎性膨大,内有干酪样物蓄积;
(2)跗关节肿胀,触之有波动,关节液增多,呈乳白色,质地黏稠;
(3)育肥鸭腹部皮肤或脂肪呈黄色,切面呈海绵状,似蜂窝炎变化。
3、组织学病变表现为:
(1)肝细胞浊肿或脂肪变性,肝门静脉周围单核细胞、异嗜细胞集浆细胞浸润;
(2)气囊渗出物中有单核细胞,慢性病例可见多核巨细胞,渗出物可部分钙化;
(3)脾白髓萎缩,红髓充血,淋巴细胞减少,网状细胞增多,并可见单核细胞;
(4)脑组织表现为纤维素性脑膜炎,血管周围白细胞浸润。
六、诊断
1、根据该病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再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一般可作初步诊断。
2、本病在临床诊断上应注意与雏鸭大肠杆菌病、衣原体感染相区别。
根据在麦康凯琼脂上能否生长可将本病和大肠杆菌病区别开,而衣原体在人工培养基上不生长。
3、实验室诊断方法
(1)细菌分离鉴定:
无菌采集心血、脑、肝、关节液、气囊等病变材料,划线接种巧克力平板、血琼脂等,培养24-48h,观察菌落形态并做纯培养。
(2)荧光抗体技术:
取病死鸭肝脏、脾脏或脑组织触片,丙酮固定,然后用直接或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进行检测,可见组织触片中的菌体周边荧光着染,中央稍暗。
细菌呈散在分布或成族排列。
(3)PCR:根据gyrB基因,设计引物鉴定,具很好特异性。
七、防制
1、加强饲养管理,施行“全进全出”制度;
2、疫苗预防
(1)雏鸭2、3周选用相应血清型灭活苗免疫可保护至上市日龄弱毒苗可以经气雾和饮水免疫,一次接种可保护至42日龄;
(2)鸭疫巴氏杆菌血清型较复杂,疫苗效果难保证;
(3)药物防治是控制发病、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3、药物防治
(1)对青霉素、头孢、大环内酯类及诺酮类抗生素均敏感;
(2)存在滥用,交替使用。
?思考题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