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退一步!留了一手
唔~许是双方交战时期,时刻要紧绷神经,以致姜维不知为何,总觉谈判和交易完成后,他们会遭遇对方的偷袭。
不动声色地环顾四周,姜维的确发现周围的确没甚么伏兵……松气之余,他忍不住地打量对面,注意到夏侯霸和夏侯玄默不作声地看了魏帝曹叡一眼,疑似羞愧和感激而低下头去,乖乖地站至魏帝曹叡的身后。
至于魏帝曹叡,则面如止水,很难说清此人现在的心情。
不过,当夏侯霸被魏国赎回后,这项谈判和交易应是落下帷幕了罢?
双方就该……各自离开,对吗?
魏帝曹叡是不是应该带人返回洛阳呢?
那么,问题来了:对方是准备走水路,还是陆路?
清楚地记得郿国和武功县已落入蜀汉国之手,且魏国应当还没得到确切的情报,姜维相当期待魏帝曹叡选择后者:如此一来,还会连番遭遇两次惊喜,就只不知魏帝曹叡能不能承受得住。
但是,前提是:魏帝曹叡必须走陆路才行。
想到这里,姜维露出一抹关心的笑容,抱拳道:“魏帝陛下,此事已了,敢问你们何时起程,欲从哪里走呢?”
魏帝曹叡波澜不惊地瞥了一瞥姜维。
老实说,魏帝曹叡不想回答。
一旁,司马懿皱眉,冷冷地警告道:“姜伯约小儿,你问得太多了!”
姜维挠了挠头,难得做出一副傻乎乎的模样,用无辜和委屈的口吻说:“维……维只是关心陛下罢了,这有错吗?”
司马懿嘴角抽了一抽,生气地瞪了一瞪姜维,也想学自家陛下,不理会对方。
话说目前,两国暂时停战,但这不意味着双方之间的敌意就会消失——哪怕外表看起来,两方心平气和,隐隐地产生一丝和好的气氛,但那全是错觉!
再者,身为敌国将军,怎还无知地问起对方的行程来?这是想在对方回国的途中,扮作歹人,伺机地袭击吗?
司马懿越想越糟心,没好气道:“时候不早了!你这小儿,也赶紧回去罢!休要打听我军的事情!”
姜维耸了耸肩,直白道:“维只想提醒诸位,诸位走水路安全。毕竟渭水河畔,已有大量船只停靠,不是吗?”
闻言,魏帝曹叡等人面面相觑。
之后,姜维正式向魏帝曹叡拜别,满载六万钱帛,离开了五丈原营地。
甫一走出五丈原营地,梁虔急不可耐地问:“伯约将军,方才……你想做甚么?”
梁虔想问的是:平时也没见将军你会那么古怪,你为甚么要问对方的行程?
众人默默地点头:很好!梁虔你问出了我们心里的好奇。
我们也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于是乎,众人齐齐地看着姜维,包括费祎。
姜维沉吟片刻,耐心地解释道:“的确,刚才我是故意说的,图的是魏军能走陆路,最好能经过郿国,乃至武功县。”
众人轻微惊呼,登时明白了姜维的打算。
仍是梁虔,好奇道:“对方会上当吗?”
姜维摇了摇头,答道:“不清楚,但是……只需对方有所怀疑,肯定会考虑走陆路。”
一旦走陆路……
姜维目光微闪,笑而不语。
随即,姜维叹了叹气,又想:总之,还得传令给远在郿国和武功县的魏延、王赟和杨怀,最好谨慎小心,扮作魏兵,莫要走漏了消息。
应能骗过魏军的斥堠和细作罢?
姜维歪了歪头,想起自己曾经扮作魏兵好几次,怎么着也能给那三人留下宝贵的体验……三人对假扮魏兵一事,不会陌生。
如此想着,姜维下意识地加快行路的速度,快速地回到斜谷深处,再找杨仪借来笔墨纸帛,写下两份指令,一份给魏延,告诉魏延,魏军可能会经过郿国——
假如魏军真会经过郿国,那就允许魏延敞开行动,只要能打击魏军,削弱魏军的兵力,皆可!并且,许诺魏延不必死守,见好就收云云。
莫要忘了还有武功县。
另一份指令,则给王赟或杨怀,内容差不多:假如魏军经过武功县,允许王赟和杨怀敞开行动,只要能打击魏军,削弱魏军的兵力,皆可!并且,许诺王赟或杨怀不必死守,见好就收云云。
然后,姜维盖上印绶,以证真货,再派人把这两份指令分别交给郿国的魏延,武功县的王赟或杨怀。
而且,姜维完全不担心送信的传令兵会遇到危险:绕过魏军,便能成功地抵达目的地——魏军肯定不会立即就走,传令兵快马加鞭的话,仍有时间抢先一步!
目送传令兵们远去的身影,姜维又派一支斥堠队去魏军附近打听消息,他想知道魏军会走哪一种路线。
而当姜维把这一连串命令全部下达完毕后,他才后觉地看见费祎拊了拊掌,毫不吝啬地夸赞道:“一直听到陛下对姜将军你赞赏不绝,老夫原以为是夸张,不想今日所见,合该担得上美誉……老夫深感佩服,佩服。”
姜维眨了眨眼,望着费祎,这位即将任职后军师的大人物,其职务为丞相府重要属吏,位在长史上,掌参与军事谋划。心中一动,姜维亦道:
“伯约虽未与先生你长谈过,但却见过先生几次面……以前伯约就曾听过丞相说起先生你的才能,对先生你器重不已,伯约也心生仰慕之心呢!
今后,还请先生多多关照!”
姜维朝费祎鞠个躬儿,其示好之意不溢于言表。
二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且不提姜维趁机与费祎谈天说地,指点江山,顺便增加彼此的交情和亲近感,只说魏军那边,魏帝曹叡顺利地接回夏侯霸和夏侯玄,与二人相互叙话,又安抚了一番夏侯霸,才带诸将心腹们与魏兵们汇合。
而且,魏帝曹叡还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陛下,为何要分兵回国?”有一魏将不太理解。
魏帝曹叡抿了抿嘴,平静道:“以防万一。”
咦?
不觉明历的魏将们纷纷一头雾水。
但却没人反驳。
于是乎,魏军分成三支,一支走水路,从渭水坐船,直达洛阳;另一支则走陆路,两条路线,一是走郿国、武功县、槐里、长安这条路线;另一支则渡过渭水,走北原、美阳、池阳、长安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