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大船已经造出来了,巍峨的巨兽排排被绑在海边,迎着海浪的呼啸,锋芒毕现,只等束缚着它的绳索打开,便要咆哮着奔向海里。
秦临看着这些庞然大物,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下令溪箬带着她的海军们征战另一个大陆。
等到溪箬带着海军们离开了,秦临和楼月凌以及朝臣商量着统一之后的事情。
在统一之前,仅仅一个山脉相隔,不同的语言、风俗已不下五种,更别说几个国家,还有繁多的小部落。
为了秦国的货物以及其他地方的庞大市场,那些行商的慢慢学习了秦国的语言以及各种小语言,方言等。
享受到了秦国的商品,再加上秦国的征战,不管愿不愿意他们已经变成了秦人,看到秦国的种种优惠政策,以及遍地开花的官方书院。
最重要的是秦国科举入仕不问出身,只看秦籍和学问。
做官自古以来都是神圣的,有了这个梦寐以求的机会,那些小孩子们基本都被送进了书院,学习秦国的话。
而且在孩子的影响下他们也渐渐的会一些秦语。
怎么说呢,没有语言天赋的人,特别是已经成年了的,没有自我意愿的学习另一种母语之外的语言,学起来真的是痛苦又没有效率。
每个人都有舒适圈,若是自己不愿意走出来,外力强迫走出来,支撑走出来的东西只可能是恐惧和恨,积累多了,人数多了,会造成动乱的。
没有必要把几代人要做的事情一代人带着血泪和隐患超前完成。
所以楼月凌选择建造官方学校,让小孩子们从小学习秦国的语言,不用秦临下令逼迫,他们的家长自会逼着他们的孩子学,之后倒逼家长学。
只用一代或者两代便能普及秦国的语言,还能为朝廷提供大量的人才,何乐而不为。
至于投入的,刚刚征战完,金银珠宝,珍奇古玩,还有官方商业的欣欣向荣,足以支撑,更何况这又不是免费的,虽然价格比较低,还有各种辅助教材的售卖,总之亏不了。
至于货币的统一,秦国的贸易以及商品的需求量,还有大量的工厂,给工人的工钱,用的都是秦国货币,所以秦国的货币很容易的被接受,甚至不用皇帝下令,他们都自发的使用秦国货币。
贵族已经嘎的差不多了,剩下的绝大部分都是手里没有什么钱的百姓,他们听从秦国的安排,工作,手里的钱财,秦币更多。
不过为了安抚百姓,秦临还是下令根据每个国家货币制造的原材料,进行货币回收。
至于度量衡,买秦国的东西,给秦国干活,当然用的是秦国的度量衡。
道路,水泥路在各地的修建,并且直接在当地高价招工,就是为了工钱,他们也没人敢反对。
在商业繁荣,不怎么缺钱的秦国,有些很难的事情,用钱铺路特别容易的施行。
当然私下里动作,默认是默认,朝廷还要统一颁布政策。
根据实际情况朝臣们商定出条理清晰的法令要求。
楼月凌将他们商定的政令用简单的大白话罗列到官报上,让百姓们知道政令如何。
同时,她还在娱乐报上让人写了一篇白话文小说,借助主角求学、科举、做官的经历,展现不统一这些带来的方方面面的麻烦,统一后他如何的求学、科举成状元做官。
在地方做官时,因为某些顽固分子带来的麻烦,主角机智的应对最终达成了统一,让地方发展的更好,最后打脸了那些人,一路升级打脸做到宰相的位置。
为了让更多的百姓看到,楼月凌特地让人用其它语言翻译了一部分,特意断在最精彩的地方,其他比较受欢迎的话本也是如此,逼着他们学习,至少读书人要学习秦国的语言。
笔杆子的力量是难以想象的强大,小说的魅力也是经久不衰,不然怎么会出现一些历史小说代替正史被人们所接受。
跟着时事热点,一茬一茬的这种话本流传到民间,都是赞扬统一的种种好处,百姓们议论不绝,总之政令算是深入人心,成为大势所趋。
即使有些老顽固打心眼里不认同,但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前程,他们也不得不接受,主动的让他们的后代遵守秦国的政令,学习秦国的各种东西,去秦国的书院。
楼月凌看到百姓大部分都知道,接受了,也没有出现什么乱子了,也不再管了。
她和秦临开始商量如何治理另一个大陆的事情,他们并不担心秦军会失败,另一个大陆他们已经用地图看过了,他们完全还是过着打猎采集为生的野蛮生活,完全不是对手。
秦军最应该注意的还是大陆上那些野蛮生长的植物、动物。
***
这边,溪箬带着大军进入到陆地上,进入大陆上,没有看到几个人,倒是看到高耸入云的森林,生长繁茂的草木。
忽然森林中传来一阵悉悉索索的声音。
溪箬抬手让大军停下,皱着眉头,“警戒,带好防虫的药囊,检查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