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入伏以来,连日高温天气,不少人感觉自己的脾气和气温一样“高涨”,出现烦躁、易怒等负面情绪。对此,主任表示,出现“长脾气”的情况,可能是“情绪中暑”。
和别人拌了几句嘴,她晚上睡不着了发现,61岁的母亲脾气变得很差,平时待人和善的她,居然在买菜时和小贩拌了几句嘴。
陈女士说,回来后,母亲觉得很委屈、心烦意乱,她也没当回事,想着过几天就好了。可几天后,母亲的心情不仅没变好,而且出现吃不下饭、入睡困难的情况,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原本喜欢看戏的老人,那段时间根本看不进去,别人看电视,她嫌烦,直接把电视关了,甚至不愿意跟最疼爱的外孙说话。
陈女士赶紧带母亲去了医院,在医生的建议下,母女俩来到心理科就诊。医生认为,这种情况与高温天气有关,这种病症被医学界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
经过医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陈女士的母亲慢慢康复,她说:“好心情终于又回来了,感觉生活又亮堂了。”
“情绪中暑”得重视
“天气持续炎热,不少人会‘情绪中暑’,医学上称之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这是一种在夏季常见的情绪障碍。” 白丽影说,“情绪中暑”的人,往往表现为郁郁寡欢,焦躁不安,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还伴随记忆力减退、睡眠质量下降等症状。
白丽影介绍,人的情绪与外界环境有密切联系,温度、湿度等因素对人的生理、心理有一定影响,高温天气会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情绪中暑”容易发生。此外,夏季昼长夜短,蚊虫多,睡眠质量下降,容易引发疲劳,这也是“情绪中暑”的诱发因素之一。
“‘情绪中暑’,咱得重视。” 白丽影说,相比年轻人,老年人对极端天气敏感度更高、耐受性更差,持续高温下,更容易发生“情绪中暑”。
孝心是最好的“解暑药”
“对于老年人来说,高温天要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情绪变化,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白丽影说,寻找一些减压的方法,比如,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听听音乐、与家人多交流等,都有助于缓解症状。如果症状持续且加重,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白丽影说,子女在物质赡养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
“即使子女不能时刻陪伴在老人身边,也要定期看望老人,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情绪状态,让老人感受到关爱。”白丽影建议,无论子女身在何处,都应与老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多理解尊重老人,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了解老人的心理状况,倾听他们的抱怨和烦恼,及时安抚消除老人的负面情绪。对于老人来说,子女的孝心是最好的“解暑药”。
乙肝是啥?一种病毒性肝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