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燕怔怔地望着他:不懂什么是科举制度!
曹髦又含笑说:“科举制度是朝廷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朝廷的省试与殿试。
乡试第一名为‘解元’,朝廷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
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进士、明经科目、帖经、墨义和诗赋。
科举制度是目前朕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可以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朝廷及各州郡,这将会形成我大魏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所以,为推行这一制度,替朕收揽天下英才,爱卿,你负责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
明日一早,你搬进司马相国府,张榜招揽天下英才。
武人考试,须设擂台比武,能接于晃百招者,朕封其为校尉。
能打赢于晃者,朕封其为中郎将,并随陆老将军出征。
招考武将之文试,由陈泰老爱卿主持。”
司马燕大喜,当即下跪谢恩:“谢陛下!臣定不负圣望。
臣也建议吕桐出宫,随臣行事。
她会武功,又是神箭手,也可保护微臣。”
曹髦又说:“爱卿莫急,除上述任务之外,你还要帮朕厘清官制。
当前,地方官制系统紊乱,侨置郡县繁多。
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使朝廷资费日多、租调岁减。
所以,我们要废掉一些郡县,合并一些州郡县,裁汰大批闲散人员,建立和完善州郡县地方官制。另外,要废掉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前提,门阀大族往往凭借自己的地位和权势,使子弟平流进取、坐致公卿。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下层被朝廷录用的机会,极不利于朝廷的自我更新,也必然导致官僚集团的日益腐败。如今,司马昭起兵,也充分证明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你看看,大量的士族跟着司马昭去了,连谁代表朝廷都不知道。
可见,那些士族平素根本就没把朕放在眼里。
所以,废除九品中正制后,你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地方官吏选举,并规定大小之官,悉由吏部。
取消州郡县自行辟署地方僚佐的权利。
另一方面,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的方式二科推荐人才,供朝廷录用。因此,你要建立吏、礼、兵、户、刑、工六部制。
这六部是执行机构,处理全国政务,对相国负责。相国对朕负责。
六部制可以避免相国职权过分集中和膨胀,有利于皇权的巩固。
因为六部虽管相国管,但是,六部尚书则由朕诏命,由朕定人选,如此可节制相国职权。”
司马燕频频点头,一一牢记在心。
曹髦又含笑说:“好!你干脆即刻出宫,搬到司马相国府处理公务。”
他说罢,又大吼一声:“来人,传典刚将军。”
典刚身披铠甲,背负十枝小铁戟,双手各提一戟,急匆匆小跑而入。
曹髦说:“典兄,即刻挑选禁军将士三百人,随太平公主入驻原司马相国府,明日更换为司马太傅府。”他说罢,又拿出一纸诏书,递与司马燕。
“呵呵!原来陛下早有准备!”
司马燕接过诏书一看,甜笑出声,灿烂娇艳,起身便随典刚而去。
司马燕领着吕桐及其母亲出宫,在典刚的护卫下,在三百禁军士兵的支持下,迅速将原司马相国府打扫干净,连夜办公,写出皇榜,命禁军士兵二百人连夜遍贴于大街小巷。
吕桐跟着司马燕署理文书,也学到了不少学识,增长了才干。
翌日一早,便轰动洛阳城,无数士子和武人踊跃报名参考。
曹髦管治区域内,因为这一制度,而留住了大量的人才和文武精英。
也让一些州郡县看到了曹髦的前景和希望。
于晃也迅速在城南一隅摆好擂台,迎接武人上台打擂。
……
那天晚上,司马燕走后,曹髦也并无马上休息,而是派于晃召来郭晓文、郭炬,让其父女二人乔装南下雍州,找郭茅,劝说郭茅弃暗投明,并把两万骑兵带回来。
他说如果办好此事,郭晓文就是皇妃,郭炬就是河南尹。
曹髦心知,如果郭茅肯把那两万骑兵带回来,再配上自己“发明”的马蹬。
那这两万骑兵可不得了。
至于郭氏父女安全,不用担心,于晃会派侍卫高手随行,途中也会有锦衣卫暗中保护。
“诺!”郭炬和郭晓文下跪应令,激动而去。
他们父女分头去收拾东西,准备今夜出宫出城南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