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练海(胡澥号)先生也在,”李自成走进屋来,伸手扶起胡澥,笑道:“朕没打扰你们吧?”
这本是很平常的一句话,可是由皇帝问出来,就显得意味深长了,胡澥赶忙说道:“没有没有,臣正与堵抚院探讨联明之事,刚刚说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陛下就来了。”
这不是百分百的事实,但离“邦有道则仕”也没有多远,堵胤锡心领神会,笑道:“胡大夫还想策反我呢,被我回绝了。”
“你不用策反,”李自成摆了摆手,一副吃定了堵胤锡的样子,先去椅子上坐了,又请二人落座,然后说道:“不论联合之事成功与否,杨嗣昌和戎的例子都已经摆在那里了。”
堵胤锡无颜落色。
崇祯十一年(1638)三月,时任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公开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力主对清妥协,集中全力平息“中原群盗”,获得崇祯帝赞赏,于当年六月提拔他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仍掌兵部事,引起了朝臣的激烈非议,其中攻讦最力的正是当今隆武帝的首辅大臣黄道周,虽然圣眷优隆,杨嗣昌幸免身败,但却也谤满天下,死亦未休。
如今又是议和,又是黄道周,纵使隆武帝支持堵胤锡,堵胤锡也难以逃脱同样的下场。
李自成看着堵胤锡的样子,心中暗笑,但却并不理他,而是对胡澥说道:“练海先生,朕的澧州之行是乘船直接过去的,没经过常德,本打算从松滋回来后,绕路常德,去祭扫一下杨嗣昌墓,却不料窦惠妃突然薨逝,朕直接回了长沙,又没能去成。先生可否代朕去走一趟?洒扫祭奠,略尽朕的仰慕之情。”
他说的是心里话。
对杨嗣昌这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前世就常常为之不平,深恨朱由检(崇祯)没有担当,虽然心里支持“和戎”,嘴上却不敢公开承认,就像明明想迁都,却不肯承担责任,要让臣子背锅一样,结果就只能议而不决,赔了身家性命不说,还搭上了明朝二百七十余年的国祚,实在不是个爷们。
但是胡澥和堵胤锡却都以为他在作秀。
杨嗣昌主持兵部期间,不仅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还搞了个“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以分割堵截的方式限制“流贼”的流动性,从而达到围而歼之的目的,打得张献忠受抚,李自成遁形,“中原群盗”被歼殆尽,若非“和戎”搁浅,清军大举入塞进行惩罚,崇祯帝急调洪承畴、孙传庭入京勤王,“十面张网”成了一张破网,剿贼戡乱的“十年未结之局”还真有可能被杨嗣昌给终结。
对这样一个双手沾满了农民军鲜血的人,张献忠恨之入骨,于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攻入龙阳(今汉寿县)时,挖了杨嗣昌的祖坟,将其焚棺戮尸,弃之荒野,直到次年张献忠入川之后,杨嗣昌的子孙也只找到他的半截尸骨,将其迁葬到了桃源县金厂溪(今属沙坪镇)。
胡澥和堵胤锡都认为,李自成一定跟张献忠一样痛恨杨嗣昌,但却能假装不念旧恶,反其道而行之,以德报怨,这邀买人心的手段也是没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