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重整河山复大顺

第九八章 揭露崇祯(下)

第98章 揭露崇祯(下)

“是真的又如何!”李自成猛一扬手,脸上尽是不屑,“少吃两道菜,少听两首曲子,能省几个银子?靠这么点银子就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吗?杯水车薪而已!堂堂一国之君,以天下养,却净耍些减膳撤乐的小把戏,如此小家子气,羞也不羞?想以此堵住天下悠悠之口,是以为谁都是傻子吗?这个姿态不摆也罢,汲汲要名,徒增笑耳!”

汲汲要名?郭金台一直无力还口,听了这话,被逼得急了,忍不住出言相讥道:“还不是因为匪寇横行,才使得国用日蹙!”

李自成紧紧盯着郭金台,没有说话。

郭金台觉得那目光好像刀子一样犀利,盯得他浑身都不自在,只心虚地看了李自成一眼,便不敢再与他对视,把目光挪向了一旁。

李自成黯然神伤,喟然长叹道:“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也。幼隗,你挨过饿吗?要饿死的那种?就算你没尝过那种滋味,你也总不至于要我们心甘情愿地饿死吧?也总不至于要我们饿都饿死了,却还要对他感恩戴德,山呼万岁吧?真要如此要求,朕倒想问问,你们明朝的太祖洪武皇帝为什么‘不做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

“不做”之语,是明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掌兵部事督师辅臣杨嗣昌说的,他当时肯定没想过,朱元璋也讨过饭,也是造反起家。

郭金台自知失言,却又不肯认输,只得又找理由道:“水旱蝗疫,天灾频仍,为之奈何?”

“天灾频仍就没办法了,是吧?”李自成挖苦道:“没办法了还当什么皇帝?《书》云:‘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立君为民,是为天理!既然不能保民,那干脆退位好了。让给有办法的人来干,也算仁德。”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郭金台摇头叹息,已经没有精神计较李自成的态度了。

不想,李自成却怒了,霍然而起,厉声说道:“无米之炊?亏你说得出口!正税不算,仅三饷每年就能征得一千七百五十万两银子,其中七百四十万两辽饷用于辽东平虏,姑且不计,剩余剿饷二百八十万两,练饷七百三十万两,合计一千零一十万两,统统都用在了剿灭义军上。有银子剿,没银子赈,这叫什么难为无米之炊!义军哪来的?还不是快饿死的饥民聚集起来的?不给他们饭吃,不解决他们的生计,却要让他们当顺民,这不是做梦吗?光剿能剿得干净吗?一年一千万两银子呀!好一个无米之炊!”

郭金台目瞪口呆。

他从没这样想过这个问题,现在换个角度一想,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个道理不是再简单不过了吗?

李自成怒气未消,端起给郭金台倒的那杯酒,一饮而尽,把杯子往茶几上使劲一墩,又说道:“你说他朱由检没钱,可是朕进北京的时候,却发现皇库扃钥如故,有银三千七百万两,金一百五十万两,这叫没钱?不过是跟他那个叔叔朱常洵(洛阳福王),堂兄朱存枢(西安秦王),侄子朱审烜(太原晋王),还有他手下那帮皇亲国戚、勋臣显官们一样,舍命不舍财罢了!都是守财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寒门望族的崛起之路
寒门望族的崛起之路
虚构历史意外穿越本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却无故被卷入皇权之争,竟也意外喜得良缘。本想抱上大腿有番作为,却也处处被沦为弃子。小人物自古就没有话语权,那我就委曲求全过自己的安稳日子吧,奈何天意不随人愿。哼,既然你们拿我当一个小卒子,那我就拼了命也要过了河去。看一个小人物智斗王爷进入朝堂波澜壮阔的一生,且看一个红颜女子薄命的一生。
夕阳映月
重生张飞之我要当老大
重生张飞之我要当老大
魂穿东汉末年。附身涿郡青年张飞身上。难道还要等着刘备前来招揽,做一个千年老三?难道还要像原来历史中那般,颠簸流离半生?那不可能!这一世,张飞表示要自己单干,要自己当老大!
初心如炬
三国:开局大秦锐士,迎娶蔡琰
三国:开局大秦锐士,迎娶蔡琰
赵信穿越东汉末年,成为了祖龙后裔,身负复国重任。既然曹孙刘无能,无法守护我华夏汪洋大海,被司马老贼摄取江山,那便换我赵信来。堂堂华夏,绝不让五胡乱华重演。屠匈奴,灭鲜卑、震异族,辱刘备、耍曹操、吊打孙十万,蔡琰、大小乔、甄姬、貂蝉,这些女人的悲惨命运,将会被彻底重写。大秦帝国就此崛起。
落叶随风11
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
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
开局身高换悟性!穿越成水浒小角色的任原,要在北宋末年的江湖掀起属于他的传说!梁山军旗所到之处,尽是汉土!大宋不敢救的百姓我救,大宋不敢打的敌人我打!金兀术:任原,你不要过来啊!
寒羽
家父程咬金,岳父李世民
家父程咬金,岳父李世民
(传统文+无系统+单女主+种田+发明)后世青年穿越大唐,成为程咬金的嫡长子程处默,并获得李世民赏识成为驸马,然后大唐的画风开始歪了。李世民:“工厂铁路建起来,火车军舰造起来,朕要统一全世界,成就前所未有的霸业。”魏征:“陛下,大唐现在风气很不好,道德沦丧金钱至上,长此以往会出大事的,朝廷应查询源头坚决打击,将这股歪风邪气给压下去。程处默:“我多次强调,大唐的风气本来就是歪的,不是我带歪的,你们怎能
陇东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