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朝:我真的不是太监啊

第134章 全国大赛

日中坊,位于京城最西南角,是刘瑾精心挑选出来的厂址。

日中坊独立一坊,方便管理。背后是城墙,前面是广平仓库,周围有大量驻军,安全有了保证。

西边就是西直门,东面紧邻积水潭,坊中有漕运码头,漕河直接穿过坊市,无论是陆运还是水运都很便利,方便产品和原料的运输。

还有一点好处就是,这里有原本是当初成祖朱棣修建紫禁城时,存放原料的场地,现在还保留着台基厂和草场,地广人稀,居民较少,方便拆迁。

日中坊内一共2000多户居民,但刘瑾只是在原有台基厂和草场的范围内建造新厂,涉及到拆迁的居民只有几十户。

拆迁消息一出,日中坊开始热闹起来,大街小巷人们议论纷纷。

“你知道吗?太监刘瑾要在咱们日中坊圈地建厂了!”

“听说他选在了台基厂附近,那里的民户可倒了霉了!”

“啊?真的假的?我老舅就住在台基厂旁边,这房子被刘瑾占了,他们一家上哪住去啊?”

“这刘瑾太可恶了,自己建厂赚钱,完全不顾我们老百姓的死活。”

……

人们都以为刘瑾跟往常的贪官一样,强抢民宅,强占土地,直到人们在台基厂大门口看到了拆迁公告:

“兹征用台基厂及周边土地,涉及民宅132户,反拆迁者,每户补贴两进小院一套,纹银50两。”

日中坊位于京城最偏僻的西北角,本就是穷人住的地方。这一系列的拆迁补贴,对他们来说绝对是天价。

“什么?不仅给一套房,还有50两银子?”

“这不是真的吧?50两银子,那可要一家几口好几年才能挣出来!”

“怎么这种好事没轮到我家啊?”

……

一时间,人们感慨、怀疑、惊叹、懊恼、羡慕、嫉妒、恨,各种情绪不一而足。

这132家拆迁的民宅,每家墙上都用红漆画了个圈,里面写着一个大大的“拆”字。

有的人为了骗取拆迁补贴,也偷偷在自家墙上画了红圈写了字,奈何文化不够,把拆写成了折,被打折出售了。

更多的人因不满没被拆迁,围堵了刘瑾的家门,嚷着闹着要求拆迁。

这要求太无理了!刘瑾当然不能同意,他让下人拿着扫帚把这帮闹事的居民赶跑了。

然而这一行径被李东阳等人看在眼里,误以为刘瑾强占民房,欺压百姓,偷偷记录在奏章上,准备在合适的时候一起弹劾刘瑾。

对于这些,刘瑾并不知情,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新厂的建设之中。

文具厂、风扇厂、还有造纸厂一同拔地而起,因为朱厚照占有50%的股份,所以他非常上心,几乎把全北京城的工匠都派过来了。

一座座车间厂房拔地而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点点成型。

这日,刘瑾正在新厂监督施工,炸天帮刁炸天派人给刘瑾报信,说炸天帮现在已经发展帮众1000多人,原有的驻地太小了,存不下那么多帮众,请刘瑾帮忙想想办法。

刘瑾一合计,厂区建成以后,需要不少安保人员,既然如此,索性把炸天帮搬到日中坊,兼职负责新厂的保安工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皇孙白手起家
皇孙白手起家
李昭的父王李齐是个坑货,逼宫失败,然后全家跑路。李齐被抓回长安,李昭逃进大山里。部下不知所措的看着他,李昭淡定道:“诸位放心,一切皆在我谋划之内。”李昭心里很慌,谁能告诉我,大山里该如何生存。
大千飞雪
大明状师
大明状师
高律李子谦穿越大明,成为了大明朝治下的一名状师。于是,他破悬案,鸣不平,登朝堂,平天下。
不吃白菜先生
鼎锅底人
鼎锅底人
明初年间,未来皇妃与贫寒小子偷吃禁果,当处死。一出假死他们得以金蝉脱壳,逃进原始森林。他们遭遇猛兽、野火顽强活下来。又遭遇地陷沉入几百丈的天坑与世隔绝。在他们准备就在那共度余生之际迎来了他们的孩子,为了孩子,男主想尽了法子终于爬出了天坑。在他们安居乐业时又遭战乱,他们收留一群妇女儿童回避天坑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甘望明
高考后,带着种子系统去参军
高考后,带着种子系统去参军
重生平行世界,高考结束后,才知道早已激活了系统,但是系统要求他去参军。可,他已经确定自己是高考状元了,没办法,他只能带着种子,先去参军,一步步走上巅峰。
燕草
弘唐
弘唐
那一年,王勃准备南下,看望被自己连累贬官交趾的老父。那一年,骆宾王在长安郁郁不得志,南下巴蜀巧遇卢照邻。那一年,杨炯待制弘文馆,渴望仕途,却怀才不遇。那一年,贺知章正天下求学,背起行囊,准备远赴长安。那一年,唐军在西域对吐蕃战事取得大胜,吐蕃再次向大唐请和。那一年,刘仁轨破新罗兵,新罗王金法敏遣使长安“谢罪”。那一年,高宗李治风眩症日重,召群臣议武后摄政之事。那一年,洛阳合璧宫,高宗嫡长子李弘卒,
染血的剑锋